《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这则故事主要是让孩子感知大禹的精神,学会讲述故事的情节,因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我运用了情景法导入,孩子们对洪水的概念不全,所以,我在导入过程中采用了视频直播的方法,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洪水爆发的场景,在视觉上给孩子设定一定的概念,为下面的情节展开论述做好铺垫,正好帮助孩子们理解“淹没田地,冲毁房屋”的词汇含义;
第二,采用探索性的方式,用对比性探索的方式,引导孩子将大禹和鲧的治水方式进行了比较,这样培养孩子们的对比性思维,转换孩子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同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让孩子们在自由讨论中探究出问题,获得良好的成就感,增强孩子的课堂参与度,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学习;
第三,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我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我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
但是由于分析课文的时间过多,所以在朗读这块上还是需要加强,因为这里面有一些词汇有些生僻,让孩子通过读的方式理解词汇,增强孩子的词性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