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1-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方诗琳

这是我来薛小的第一年,是人生中第一次上公开课,也是第一次有这么多高水平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深入指导,首先,我要感谢曹燕老师和郑飞老师,从第一次试上到今天正式上课,两位老师全程陪同磨了十几遍,帮助我对教材进行了反复的研究,修改了一次又一次的教案,让我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重点、难点的能力有所提高。还有四年级组的语文老师们,尤其是罗秋琼和徐娟萍老师,在我试上完都会关心我,给我提供宝贵的建议。让我感受到了薛小爱心教师团队的力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落实语文要素的首篇精读课文,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把握每件事情的内容是把握全篇课文的基础。基于学生第四单元把握事情内容的学习基础,我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来归纳事情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一开始,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紧扣语文要素,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经过曹老师的指导后,我渐渐清晰。在概括事情的时候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概括,抓住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来引导学生归纳。评价学生的发言也要根据语文要素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首先,我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问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了解周恩来吗?周恩来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又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问题明确本节课行进的路线。接着通过分角色朗读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相机指导新词。然后,对学生概括的要求从准确到简洁再到围绕”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进行概括,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会这样的概括方法。再引导学生借助关联词尝试串联事件的过程,理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把握全文内容,并注意连接语,实现了串联事件的难点突破,也落实了语文要素。

在教学耳闻“中华不振“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伯父当时的心情。在学生不能够体会为什么中国土地会被外国人占据时,出示资料让学生初步感知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材料唤起了学生的爱国意识,萌发报国之情。为下文目睹”中华不振“的那件事做铺垫。在教学目睹“中华不振“时,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能够体会周恩来目睹这件事时的愤慨,进而让学生试着用周恩来的口吻转述这件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不振。最后引出周恩来19岁远赴日本留学时写下的古诗,升华主题。

听了薛校长的点评,有一处,听了让我豁然开朗:魏校长上课的时候听到周恩来话为之一振,心里很激动。那么为何激动?一堂课几个同学的回答。一个是为自己的家父读书,这是为了父母,第二个为明理,这是为自己。第三个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是为家族。门楣今天出示的图还不足以反映这个人家的荣耀!真正的门楣上面画的是精美的图案,谁家做的官大谁家的门楣就越精美。下边的叫门槛,门槛门楣都是反映这个家庭的地位。而周恩来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看前面都是家,现在他是国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就是抱负,他的国就是大抱负大胸怀,所以校长要问,要再说一遍,为什么要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然后有志者当效此生。让学生说一说魏校长的赞叹,你听得懂他的赞扬吗?学生读几遍就知道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哪个字就是学的意思?效,向谁学?周恩来。哪个字指代周恩来?生。每个人都应当向周恩来学习,就变成了一个词语,当效此生。这样就慢慢推进,学生自己读读就悟出来了。

在本堂课中我有许多不足之处:1.我的引导以及讲解过多,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想得少,说得少,这与我们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是不协调的。作为一个新老师,对于上课的时间以及节奏总是掌握不好,总是认为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时不断地提示甚至自己讲解能够走完教学流程就行。其实,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想法,应该踏踏实实落实到每一位孩子都掌握,而不是一味地替代。2.在本节课中,我对—些知识讲解地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也许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能够很快地掌握。但对于中等水平或偏下的孩子吸收的内容并不多,所以,作为教师,课下所准备的知识一定要源于课本并且高于课本,以一种更高的姿态来对知识进行讲授,就会有另外—种更好地效果产生。3.学生在体会中华不振时,情感没有预设的高涨,应该是我渲染给孩子们的情感氛围还不够浓烈,不能切实体会到当时中国的落后就要被挨打的事实。

经过这次公开课,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要多向其他老师学习,改正自己的不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