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11月语文评课
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发布时间:2020-11-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潘虹

周四下午有幸聆听了四年级组方诗琳老师和朱彤老师分别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梅兰芳蓄须》。两位老师教态亲切,行课流畅,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针对方诗琳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说自己的观课体会。

一、谈话导入有设计。上课伊始,方老师针对本课长课题揭题质疑”崛起“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系列的问题为后面教学概括主要内容,理解”中华不振“等做了铺垫。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才需要唤醒民族的崛起,而这需要发奋图强,努力读书。而在主要事件概括过程中,老师传授紧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等要素进行概括,而导入部分就通过这些直接的问题唤醒了学生的感知和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归纳内容有方法。方老师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文围绕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几件事?“这个问题梳理文章脉络层次和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进行概括,聚焦要素,提升了学生概括的准确和简洁。基于学生的概括归纳,老师进一步帮助提炼,浓缩成更加简练的小标题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三件事的关系,通过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练习理清三件事的关系,不仅梳理的文脉,还把握了其中的内在联系,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教学板块也非常有层次。

三、品读感悟有层次。在品读耳闻”中华不振“部分,方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初步感受人物情感,相机补充资料图片,激发学生感知”中华不振“之愤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目睹”中华不振“,从耳闻到目睹,感受一次比一次强烈,学生的情感激发也一次比一次强烈,这样的层次梯度设计下,学生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以及对周恩来人物情感的认识逐层深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