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用课文教语文
——听黄新恬老师《慈母情深》有感
发布时间:2020-11-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郑飞

有幸观摩了黄新恬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很有感触。想起吴忠豪教授说的那句话:我们要完成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完美转身。这节课中,黄老师努力地引导学生与语言文字交流对话,探索表达的秘妙,习得阅读的策略,从而感悟流淌在细节里,蕴含在场景里的真挚而无私的母爱,并尝试表达母爱,达到了用课文来教语文的目的。说以下三点:

一、用独特的语文视角,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秘妙。

从课堂呈现的角度来看,黄老师能够用整体的目光读课文,敏锐的抓住了课文表情达意的几大特点:其一是叙事的角度,课文围绕“一元多钱”,写了要钱、掏钱、塞钱、凑钱这一过程。其二是文章通过描写场景、细节,来表达母爱,可谓详略有致,情感真挚。其三,整篇文章中,有最少5处反复的手法,来突出强调,来加深读者的印象。

我的收获:每一篇课文拿来解读的时候,我总是细细研读每一句话,去发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尝试把文本中能够发掘出来的东西都找出来,一次来作为教学的依据。于是便有了面面俱到的目标,多而杂的活动,细碎的课堂……删繁就简,学会舍弃,必定让我们的课堂清晰有效有层次,会让我们把主要的部分抓得牢,挖得深;学生必定也练得实,印象深。

该怎样抓主要呢,参考这堂课的呈现,主要由以下做法:1.关注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部分,关注整个单元的编排体系,把握单元整体语文要素,并进行合理分解。2.关注课文的主要表达顺序、表达内容,以及主要的表达方法。3.课后习题的呈现,也是我们抓住主要的重要依据,不可小觑,更不可忽视。

 

二、用有向的语文活动,提升学生感悟表达的能力。

   黄老师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推进有序,目标明确,充满了成长的气息。列举如下。

活动一:两个“这么多钱”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关系。

梁晓声的儿时,与现在孩子们生活的时代大相径庭,过去的“这么多钱”与现在的“连一瓶酸奶都不能买”是鲜明的对比,而黄老师的“相当于现在的十几斤大米,三十几场电影”的解释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文中“一元多钱”和“那么多钱”的含义,懂得了花一元多钱买一本书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

活动二:四个“七八十”读出母亲的艰辛。

     在学习厂房环境的那一个部分,黄老师设计了几个层次的读:一读感受母亲工作地方环境恶劣。二读发现那里“热、矮、挤、闹”的特点。三读发现“七八十”反复的作用——烘托母亲的艰辛。在不断的朗读中,学生如身临其境,不仅读出了母亲的艰辛,更读出了环境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活动三:三个“我的母亲”感悟作者的内心。

    在感悟“我”在厂房里找到母亲的那一瞬间的描写时,黄新恬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读,发现反复的词是“我的母亲”,并且出现在了句尾。比:调换位置,删除后两个“我的母亲”,与原句对比,感受“我”的惊讶;眼前的母亲与印象中的母亲进行对比,感受母亲对“我”真切的爱。

我的收获:“语文教学,就是我们要带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以上的三项活动,黄老师扎实地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巧妙引导学生聚焦语言文字,感悟它们的内涵。这三项活动,都是围绕“反复”这一表达手法设计的。梳理之后发现活动一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反复”的表达手法。活动二中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发现反复的,并且清晰阐述反复的作用。活动三则通过句式的变化来进一步发现反复对句子表达的作用。这三个活动虽没有在一起呈现,但同样有层次。细看不难发现,厂房环境属于场景描写,第19小节则是细节描写,它们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反复”的表达方式,用这样一种方式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够突破难点,很妙。后文依然还会出现几处反复,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很好地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同样,类似的文本,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去阅读,去发现,去感悟。

 

三、用匹配的学习情境,完成学生读写的迁移。

课堂结束,但是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由此停止,黄老师的作业设计极其用心:1.品读其他场景,抓住反复出现的字词,感受慈母情深。2.依照今天所学的写作秘妙,选择你母亲“慈母情深”的场景,完成一个小练笔。

我的收获:“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注重语言实践至关重要。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永远是有延展性的,习得方法策略,唯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落地转化。语文学习永远不仅仅在课堂!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