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区薛家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方案

作者:陈丹丹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0-12-13

文化统领,创生课程,重建校园新生活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方案

2018.92021.8

引言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基于学校“善真”文化,践行“至善求真,适性扬才”的办学理念,成功创建了新基础教育“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合作校,国家级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省健康促进银奖学校,省教师论文评比优秀单位,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五星级先进集体,省仿生机器人训练基地,市文明单位,市节水型校园,市十佳小记者站,市优秀乡村少年宫。区级综合荣誉8次,国家、省、市、区单项集体荣誉52次。

第一部分  基础与现状

一、基本情况

学校名称: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建校时间:1914

学校等级:常州市优质小学

校长:盛亚萍

本部校区地址:新北区薛家镇丽园路65

奥园校区地址:新北区薛家镇奥园路65

电子邮箱:syp425@{域名已经过期}

教职工人数:269

教师人数:234人(含代课)

电话:051985950502

      051988198802

学生总数:4088

班级总数:89

邮编:213125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前身为“安东乡立薛家桥高等小学”,创办于1914年,如今已有百年历史。学校现有本部、奥园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8418㎡,建筑面积37032㎡,绿化面积13300㎡,89个教学班,4088名学生,269名教职员工,其中专任教师234名(代课教师54名)。在传承百年办学历史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善真”学校文化,“至善求真,适性扬才”的办学理念,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发力,努力唤醒生命自觉,努力实现管理、课程、队伍、学生工作等各领域的滚动式发展,全面推进整体变革。

二、办学愿景

【学校使命】深度挖掘“善真”文化内涵,实现文化的有机渗透与深度转化;坚持弘扬办学理念,努力践行“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的价值取向;清晰学生成长目标,系统架构学校课程图谱;提升管理品质,快速打造教师队伍;重视学校品牌建设,努力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现代型学校。

【校训文化】向善向上 求真求新

【办学理念】至善求真,适性扬才

【校风】崇德博学 主动发展     

【教风】修身敬业 乐教爱生

【学风】尊师守纪,自信好学

【校    歌】起航

【管理理念】善崇真,智慧融通

【课程理念】立善达真,求精求美

【教师形象】诚善养真,悦纳共进

【学生形象】善明真 健美智创

【特色文化】习善求真、启智创新

二、文化解读

办学理念解读:至善求真,适性扬才

至善求真:“善”,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词,包括善心和善行。“至善”表现为心地仁爱,品质淳厚,追求完善,有包容与感恩之心,与人和谐相处,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小我走向大我

也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词,包括真心和真行,真心就是真心为人好的意识真行就是真心意识下的行为。求真表现为天真无邪,充满灵气,真诚待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知不断创新,专心致志,勤奋认真的态度。

“至善”与“求真”是和谐统一的,是充满文明、充满智慧的,它昭示的是一种永不止息、创新超越的科学心态,是一种对完善、完美的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文精神。善真薛小人对教育理想追寻的一种愿景对教育理想实践的一种阐释,对教育理想人格的一种提炼。

 适性扬才《中庸》中的论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得以启发,提出适性扬才,内涵包括适人之性、适校之性和适社会之性三个方面

适人之性包含因材施教、适性扬才、各成其才之意,重点在于“保护天性”教育应该顺应或者利用儿童的这种自动力,而不是扼杀天性。

适校之性寓意尊重规律基于校情、文化传承,重点在于“尊重个性”。学校教育应该从共性走向个性,从整体划一走向关注差异

社会之性包含公民意识,重点在于培养社会性”,指向人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未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管理品质】善崇真,聚合融通

求同存异,责任担当;常研常新,强己达人;沟通合作,智慧引领

【教师形象】诚善养真,悦纳共进

悦纳欣赏,同生共长;乐教善导,悦己育人;真研实干,自我超越

【学生形象】上善明真,慧学乐长

天真灵动,自信好学;勤学善思,立己为人;勇于创造,乐于分享。

【特色文化】习善求真、启智创新

孜孜不倦,习得品性;努力探索,追求真理

激发潜能,开启智慧;学会创造,唯新是尔。

【课程文化】立善达真,求精求美

校风:崇德博学 主动发展

校风是学校治校、治教、治学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理想、信念、情操、价值、水平的显著标志,同时也反映了全校师生的道德水准和治学执教的风貌。学校将以德为核心,铸就高尚的师德和学生道德。师生能确立坚定不移的学习目标,切忌心浮气躁,做知识广博,学有专长的人。 在自由、平等、民主的校园氛围中,师生追求主动发展,实现自我超越。

教风修身敬业 乐教爱生

教风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执教的集中反映,是体现学校教师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课堂观的整体行为,同时反映教师整体师德水平,协作意识的自觉行为。我们要以21世纪新型教师的标准成为自己成长的参照系,立德修身,把教书育人成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目标。让爱生成为教师从教的灵魂,以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志向把教育的每个细节做好,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学风尊师守纪 自信好学

学风是全体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我们要以尊重教师为核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自觉尊重规则,守纪文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自觉培养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勇气和才干。尊重自己,树立信心,发奋学习、锲而不舍。

三、现状分析

1.取得成绩:文化立体架构,重塑形象,形成了系列特色。

(1)挖掘内涵,创构学校形象: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注意渗透和营造“善真”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践行“至善求真,适性扬才”的办学理念,对办学愿景、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师生形象都有了自己的独特表达。

2)视觉重建,创设校园环境:学校以文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优质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外在形象。老校区勇于传承,追求卓越,新校区移植创生,高位发展,用浓郁的文化氛围,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3)自觉行动,创建特色项目:学校以“善真”文化为主导,向善明真、健美智创”为育人目标,践行至善求真,适性扬才”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系列特色项目。“三精”课程被确定为教育部第二批校本课程推进项目;“科技”特色项目在国家、省、市具有较大影响力;“农耕课程”能基于校情,与四季融合,形成了系列成果;“艺术体育”项目常年在市区级比赛中名列前茅。

2.存在问题:文化理念有机渗透和深度转化力度不够。(1)育人环境要再塑:老校区改造、新校区美化是后三年校园建设中需要关注的节点,如何系统思考校园环境建设,在三位一体中挖掘和转化校园建筑和空间的育人价值,提升学校品牌形象,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实践。2)行为文化待渗透:学校办学理念需要更自然的流淌在日常行为中,于酵化后教化,以时间浸润空间,并以此改善思维方式,提高领导团队和教师文化践行的引领力和执行力,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探索。3)特色品牌需打造:我们有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特色项目,但如何基于学校文化特质、学生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关照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还需要我们在梳理融合中进行重构。

四、发展目标

1.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彰显办学主张,充分激活文化的力量,在师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充分体现学校的核心文化。

2.聚合融通,促进课程统整和特色项目的融通,系统架构和实施“善真少儿科学院”特色项目,争创区市级特色品牌。

五、主要措施

1.在空间再塑中打造善真环境文化。

以老校区改造,新校区文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两个校区一脉互补,继续加强大楼门厅、主题长廊、各功能教室、校园十景的设计和使用,重点打造“场、墙、庭、廊、角”空间文化,用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校园的每个空间,都为师生搭建成长的舞台,让每一个走进薛小的人都能感受到“善真”环境文化的独特魅力。

“场”指“指向学生品格提升的育人场景”;“墙”指年级主题墙、班级外墙;“庭”指“若水、智山、智源”三处微景观;“廊”指悦享四季的文化连廊;“角”指散落于各楼层、各角落的开放书吧及小舞台。在打造校园生活空间、主题学习场馆、劳动体验基地中把孩子的学习空间打造成一座立体式的体验中心。

2.在变革统领中践行善真行为文化。

1)文化导向,重构机制:“文化场”的力量催生内需,革新制度,导向人文,系统重构四大运行机制,实现制度的动态管理和实践创新;管理自育,强己达人,做强中层,夯实基层,不断实现“思路——行路——新思路——新行路”的转化。

2)抓住节点,转变行为:“行政管理微课题”为载体,在条块整合,推陈出新中尚善崇真,智慧融通”的管理行为;以“三精课程实施”为核心,在重组优化、启承转合中架“立善达真,求精求美”的课程文化;以“青年教师成长团”为平台,在分层推进、合作共生中塑“诚善养真,悦纳共进”的教师形象。以“善真娃素养工程”为抓手,在实践体验,丰盈活动中育“向善明真,健美智创”的学生特质。

3.在集群合作中彰显善真特色品牌。

通过“品格提升工程”特色项目的建设,努力进行学校育人场景的整体建构,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品格锤炼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为重要目标,以场景育人资源开发与空间打造,来彰显儿童在该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向善、求真品格的养成,为孩子未来走向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1开展品格培育的物型空间的建设

利用门厅广场、庭院景观、主题长廊、创客中心、图书馆等物型空间,以学生体验成长为目标,把孩子的学习空间打造成一座立体式的体验中心。

校园生活空间:“善真”核心文化引领下,一校两园文化统整,整体建构,自然景观与特色项目培育交相辉映,加强各大楼门厅、主题长廊、校园景观的设计和使用,让校园每一处都成为孩子们体验的乐园,以活跃的空间文化布局滋养学生善真品格。

打造主题学习场馆:打造“三园”特色品牌活动基地。一是指“科学生活园”,基于“植物园”“无土栽培”实践区,挖掘自然与科学的关联,与四季融合。二是指“学习探究园”,依托“图书馆”“微机房”“科学小社团”等平台,在学与玩中激发孩子探究科学的兴趣。三是指“实践创造园”,借助创客中心,开设电路设计、木工课程、3D打印、趣味编程等项目。

建立劳动体验基地:设计和建立了劳动体验基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动活动之中,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感受学校管理之不易,后勤服务劳动之艰辛,培养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劳动服务意识。

2)开展场景育人的资源开发

全面开发融合学校周边特有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包括薛家水利公园、新龙生态林、佳农生态园、光大国际、中科院、气象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等,不断拓展和丰富学生体验空间的内涵,构筑“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体验空间网络。借力全校四千多名孩子的家庭资源,借助“家长学校”的建设,让每一个家庭蕴含着的丰富的品格养成教育资源助力于该项目的建设。

3)进行场景学习活动的设计

校内校外丰富的资源是学生课内课外学习与体验的宝贵财富。学校充分选择其中的优秀资源,设计出适合学生真实参与、沉浸其中的体验活动,以此培育学生的专注投入、勤于动手、崇尚美好、追求真知、善于创造的品格。

4)研制场景学习活动的手册

面对丰富的活动,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并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独立参与活动,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自育式成长为此我们根据不同的主题,活动的类别,分年段组建项目组,研制了学生的学习手册。

5)构建场景育人活动的范式

我们融通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场景,通过探索实践自育式、融入式、渗透式三大活动范式,系统推进协同共育,锤炼学生品格,实现向善、求真品格的自我养成。

6)探索场景育人的评价体系

在实施品格提升项目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把评价的重心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升。我们从场景开发选择的适切性、场景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学生活动目标的达成性这三个纬度开展综合性的评价。

 4.在课程创生中践行善真特色文化。

1)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实施品质。

采用团队研究与个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申报项目,团队协作,集体研究,群策群力,汇集众智为大智。

A、国家课程校本推进中再提质。

规划导引,清思明向:紧扣学校新三年规划制定,对各学科的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再制定再完善,各学科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教学指导手册。

创生文化,同生共长:固化每日一议课、每周一研究、每月一总结的制度,重点探索 “行政性教研方式变革”与“非行政性研究组织创生”,继续做好各层面的“问诊工作”(行政集中调研、骨干帮扶指导和组内互听互学)。进一步完善“优秀教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抱团发展,优势互补,激发更多师生成长的“内动力”,形成更多师生“自组织”。

聚焦专题,提升品质: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各学科组要聚焦“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与转化”,解析不同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内涵及结构,按照一中心(教师发展)、三聚焦( 教学设计、课型研究、课堂推进)和一拓展( 学科活动)的策略,踏实做好从抽象(广泛、深入、全面、持续的理论学习)到具体(各领域持续开展的日常研究与专题研究),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探寻学科育人价值深度开发的路径与策略。每学期初确定研究目标,教研组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策划好每一次的研究“专题”,构建“价值引领——前移学习——日常实践——普查调研——评价反馈”完整研究链,体现“能前沿——重过程——抓后续——促提升”的研究品质。利用三年时间梳理形成相应的“学科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案例集。

课堂重建,促进转型:以质量提升为目标,以课堂转型为核心,以日常教研为抓手,以团队文化为保障,立足教学常规,从课堂教学问题研究、教学开放设计、课堂实践反思三个方面入手,进行“适性课堂”的教学研究,进一步提炼课堂特质,通过“适性课堂”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的研究去建设我们的课堂。

拓展课程,丰厚素养:通过多项融通,打通各学科、校内外,灵活创生学科拓展性活动的育人价值。语文学科着力建设好三个拓展课程——写字课程、朗读课程和精品阅读课程,数学学科要进一步开发“数学思维训练”“数学折纸”“数学魔方”等校本课程,努力创建“启思明理,手脑协同”的数学实验课程基地;英语学科要提升“口语交际”校本课程的实施品质,力争评为区精品课程。

改革评价,提升学力:为使基础学力评价切实落地,学校、学科层面要以理清学科核心素养为龙头,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特质,成立以学科主任为领衔人,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项目组,在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凝练本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以此开发评价工具,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评价体系。

B、校本课程传承创生中显特色。

有序推进“三精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点的聚焦(典型课例)到线的联结(课程群落)最后到面的铺开(课程体系),努力打破边界生成多元的课程开发主体,因校制宜的做好课程目标、组织单元、实施方式、评价递进的序列构建,顺利通过课题结题。进一步优化“畅玩乐享”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点亮校本品牌;依托《食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建设基于创客教育的特色课程共享平台,形成课程成果的辐射圈子。

六、年度主要发展目标

1.2018.92019.8年度

1)构建基于精神力系统下的学校文化执行力系统。

2)在老校区改造中推进两个校区四季连廊的整体规划和实施。

3)统整课程和融合特色项目,系统架构和实施“培育善真品格:场景育人的资源开发与空间打造”特色品牌。

4根据培养目标,完善学校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畅玩乐享”主题课程体系,力争成为市区主动发展项目优秀案例,尝试开发食育课程。

2.2019.92020.8年度

1优化学校的视觉形象,让学校环境,师生日常行为与文化相融相生

2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内含学校文化引领下的“精神力”“执行力”“形象力”系统。

3)挖掘和转化“培育善真品格:场景育人的资源开发与空间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创建中的育人价值,让学校特色品牌系列项目成为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平台。

4)开发和优化与学校持续发展、特色品牌创建相适应的特色课程,研发出适合薛小学子的“食育”课程,争取成为区精品校本课程。

3.2020.92021.8年度

1)在日常实践和集群合作中梳理、提炼,学校文化的核心表达。文化理念能有机渗透在师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

2)“培育善真品格:场景育人的资源开发与空间打造”特色品牌在省市区有一定影响力

3)完善和丰富有薛小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新增2-3门特色课程,努力创建“启思明理,手脑协同”的数学实验课程基地,编写《食育》校本教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71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