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总结
在“项目”推进中树“善真”品牌,育“新优”学校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特色文化创建总结
2020年,学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年度目标,进一步传承与创生“善真”学校文化,践行“至善求真,适性扬才”的办学理念,直面挑战,主动可为,凝心聚力,融智融享,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姿态筑梦新优质。
一年来,学校内涵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2019年度协会优秀科普工作站;第二批常州市中小学“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建设成果奖; “新北区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教学质量评估优秀奖”新北区平安校园示范校“新北区模范教工之家”等称号。在学校素质教育综合考评中获得一等奖。学校“十三五”省级规划立项课题顺利结题。在教师培养和学科教学领域中曹燕老师被评为“常州市中小学特级教师后备人才”,8名教师获得区级评优课一等奖;学生工作领域中张建妹老师被评为“常州市特级班主任”,徐佩获新北区骨干班主任。徐佩老师获得“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王倩倩老师在2020年新北区少先队优秀中队活动说课展示、方案设计、优质课评比中均获得一等奖;在学生培养上,省市区的科技、艺术、体育以及学科类竞赛中,共有18个项目获得一二等奖。
一、“管理模型重建”中亮“善真”管理品牌
1.重建管理模型,让管理“活”起来。
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处理好主权与赋权、主责与赋责、主能与赋能的关系,体现“主动担责与智慧引领”的新型管理特征,完善“调研决策——纵横沟通——优化流程——持续改进”的过程互动机制,各团队责任人形成了 “摸家底——找问题——想策略——再实施——再反思”的思维习惯,坚定地走好“成事与成人” 之路。
2.深化项目推进,让品牌“强”起来。
在高品质学校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是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育人模式转型、增强学校办学活力的“关键引擎”。为此,我们具体做到“四个一”:一是开展好一项活动;二是汇编好一本资料;三是发布好一项成果;四是营造好一种文化。
重点项目1:在凝心聚力中筑梦新优质。成立新优质创建筹备组,具体分解到环境建设、课程研发(含沙龙论坛)、活动策划(含素养展示)、知识产品、技术保障等项目小团队,由各项目组责任人再招募合作者,建立起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关系。
重点项目2:在空间重塑中优化新环境。
随着更名为“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我们追溯“临平书院”的历史文化内涵,系统思考百年老校积淀下“实验小学”的传承和深化。努力创建了“办学传承”与“实验小学”相匹配的视觉文化。
重点项目3:在内涵建设中聚焦品牌特色。
重点推进了“课程基地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品格提升工程”“前瞻性项目”“四有好教师团队”这四大项目。通过前期的论证、区项目汇报及答辩,更加清晰了我们前行的脚步。
二、“课程基地建设”中显“善真” 课程特色。
1.深入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本年度继续聚焦“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与实践研究”,从目标构建、内容重构、过程重建、评价改革四大维度开展实践探索,并重视校本化经验提炼和成果梳理。(具体如下图,蓝色显示内容为后续研究重点)
2.有序建构校本课程的特色化:一是尝试建设了“临平小书院”中的小古文课程:把临平书院的内涵与薛家苏轼文化进行结合,尝试进行五、六年级小古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同时,加强阅读课程的落实,一是上好小古文赏读课,二是在薛小的小广播,薛小电视台中开设“临平书场”,让书院文化元素通过这些鲜活的形式浸润学生的心田。二是重点开发“食育”校本课程:成立了研发核心小组,由各责任人再招募成员,选择任务进行有向研究,争取在市区级评比中获奖。
三、“四有好教师”中优“善真”教师气质
1.丰富师德建设内容明善真。
首先以骨干讲坛为平台,围绕“齐心蕴内涵”“慧心引教学”“爱心育学生”“童心对教育”“恒心练艺术”五个主题,讲述“薛小人”自己的故事,深入塑造教师文化。其次以多样活动为载体,通过组建教师俱乐部,真正让青年教师把阅读、书写作为行走的方式,作为一种习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再次以最美瞬间为定格,创新开展“做美丽薛小人---薛小教师100个美丽瞬间”的征集和表彰活动。
2.优化校本研修机制显善真
研修管理从制度逼动转变为动力内生。帮助教师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前期做好需求调研。将“成人”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摸清家底,分类要求,设定目标,机制跟上。在推进相关项目和研究的时候,选准苗子,搭台子、给位子、压担子,以人的成长和发展带动项目和研究的发展。
校本研修过程从关注研究过程转变为过程结果两者并重。有效落实实践研究的后续转化和成果提炼。
四、“前瞻性项目”中显“善真”课堂特质。
确定了“前瞻性项目”研究主题《深度学习理念下课堂“深度时刻”的实践创新》以此作为打造“善真”课堂,变革课堂实践的抓手。
1.开展深度学习理念下课堂“深度时刻”的要素研究。聚焦深度学习的内涵和特征,追寻“知识深度、思维深度、学科深度、关系深度”等关键因素之间的关联,厘清课堂“深度时刻”的基本路线模式和框架结构,不断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变革课堂实践,凸显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新亮点。
2.践行深度学习理念下课堂“深度时刻”的策略研究。在探求课堂“深度时刻”的发生、维持、促进、支持中创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在深度时刻路线模式中促进学生解决问题、高阶思维、实践创生能力的发展。
3.构建深度学习理念下课堂“深度时刻”实践范式的研究。形成问题情景下项目主题式学习的“深度时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
4.研制深度学习理念下“深度时刻”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梳理课堂“深度时刻评价指标,建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内涵发展。
五、“品格提升工程”中育“善真”学生形象
通过该主题项目的建设,努力进行学校育人场景的整体建构,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品格锤炼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为重要目标,以场景育人资源开发与空间打造,来彰显儿童在该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向善、求真品格的养成,为孩子未来走向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1.开展品格培育的物型空间的建设
利用门厅广场、庭院景观、主题长廊、创客中心、图书馆等物型空间,以学生体验成长为目标,把孩子的学习空间打造成一座立体式的体验中心。
校园生活空间:在“善真”核心文化引领下,一校两园文化统整,整体建构,自然景观与特色项目培育交相辉映,加强各大楼门厅、主题长廊、校园景观的设计和使用,让校园每一处都成为孩子们体验的乐园,以活跃的空间文化布局滋养学生善真品格。
打造主题学习场馆:打造“三园”特色品牌活动基地。一是指“科学生活园”,基于“植物园”“无土栽培”实践区,挖掘自然与科学的关联,与四季融合。二是指“学习探究园”,依托“图书馆”“微机房”“科学小社团”等平台,在学与玩中激发孩子探究科学的兴趣。三是指“实践创造园”,借助创客中心,开设电路设计、木工课程、3D打印、趣味编程等项目。
建立劳动体验基地:设计和建立了劳动体验基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动活动之中,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感受学校管理之不易,后勤服务劳动之艰辛,培养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劳动服务意识。
2.开展场景育人的资源开发
全面开发融合学校周边特有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包括薛家水利公园、新龙生态林、佳农生态园、光大国际、中科院、气象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等,不断拓展和丰富学生体验空间的内涵,构筑“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体验空间网络。借力全校四千多名孩子的家庭资源,借助“家长学校”的建设,让每一个家庭蕴含着的丰富的品格养成教育资源助力于该项目的建设。
3.进行场景学习活动的设计
校内校外丰富的资源是学生课内课外学习与体验的宝贵财富。学校充分选择其中的优秀资源,设计出适合学生真实参与、沉浸其中的体验活动,以此培育学生的专注投入、勤于动手、崇尚美好、追求真知、善于创造的品格。
4.研制场景学习活动的手册
面对丰富的活动,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并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独立参与活动,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自育式成长。为此,我们根据不同的主题,活动的类别,分年段组建项目组,研制了学生的学习手册。
5.构建场景育人活动的范式
我们融通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场景,通过探索实践自育式、融入式、渗透式三大活动范式,系统推进,协同共育,锤炼学生品格,实现向善、求真品格的自我养成。
6. 探索场景育人的评价体系
在实施品格提升项目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把评价的“重心”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升。我们从场景开发选择的适切性、场景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学生活动目标的达成性这三个纬度开展综合性的评价。
一年践行,一年回眸。文化引领,培植生命自觉;重塑空间,优化校园环境,管理变革,深化项目推进;课程创生,彰显生命质感;课堂转型,追寻生命成长;品格提升,厚实人文底蕴;为此我们在不断蜕变,成长,升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