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11月评课稿
发布时间:2020-12-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雯

朱老师执教的《梅兰芳蓄须》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细细研究统编版略读课文的机会。
统编版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独当之任,教材的编排改变了我们原先的“精读---略读---选读”课文体系,变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教材的编排有意识地改善精略读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两种课型的区分度。略读课文就是让学生通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运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完成对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曹老师精准地把握了教材的独特地位,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并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清晰可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略读课文中字词教学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
一般情况下略读课文只要求学生“认识 生字”,没有理解词语、积累词语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字词教学一般不作重点。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引领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借助动作演示等多种策略理解字词意思,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字词理解一般不作重点的理解与赏析。在这节课上,朱老师对于难解词语的点拨都是通过教师的描述,背景知的渗透让学生理解的,比如租借,“大东亚圣地”等等。就是弱化了字词教学的要求。
二、略读课文关注学生学法的迁移运用,通过追问让学习策略可视化
精读课文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并且给出了明确的路径,本单元是“家国情怀”的主题单元,指向阅读策略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本单元第二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课后题就要求“默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本课中,学生已经习得了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在第三篇课文《梅兰芳蓄须》中,朱老师就让学生自主进行概括,当学生能够准确地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时,没有就此停住,而是进行了追问,你为什么没圈“日军占领上海”?学生的回答证明了他用的方法就是前一课习得的,再一次巩固运用这一策略,也对班级内不同学习程度的同学有所启发。像这样的巧妙追问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课上还综合运用了之前习得的阅读策略,如“带着问题默读”“边默读边圈画”等,课堂上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充分体现略读教学的特点。有了鲜明的目标指向,我们就能确定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以下三点:(1)把握课文大意;(2)自主学习、交流感受 ;(3)沟通课内外,适度拓展延伸。

除此之外,整堂课中,曹老师都用教学语言和一目了然的地图,让学生始终在文本情境中,巧妙地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融合着教学,足以见得朱老师的教学功底。课后,还落实了略读课文的的终极目标:从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去读一读岳飞、林则徐、刘胡兰等有着民族大义的人物事迹,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