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评课稿
今天的两节课,我整体感觉从小说的要素角度来设计,重要任务是什么?小说单元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关注情节人物环境,感受任务形象,这个小说的三要素之间理解时候是有不同的,所有的情节和环境都是塑造人物的。
关注情节:小说创作的两大模式,一般来说小说是情节为主要来建构的,单元解读非常到位。板块设计上设计清晰,比如聚焦人物环境结尾,初读部分就理了一下,王老师的情节在前面梳理中也是没有过多,关注了环境和人物心理,每个板块的任务都比较清楚,每个板块目标非常清楚。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线,先写了什么,然后最后写了什么?既然是故事是小说,小说都有情节故事,来读读故事是怎么发生的?故事开始就是纷纷离开家园,故事的线要理清,人们来到窄桥之间有序撤离,揪出小伙,两人被洪水吞没,最后是老太太祭奠,用框子来理一理,慢慢读课文情节就梳理清楚了。《穷人》在家里等待,看望邻居抱回孩子最后渔夫回来告诉丈夫后拉开帐子,第一遍就走了一个来回。这样的文章不需要概括,这个情节的线是很重要的,叙述的脉络是不是清楚。告诉孩子每个小说不管长短都有清晰的情节线。
关注环境: 根据情节环境在变化,环境是推动情节变化。 一共是10句话,做第二个来回,环境在情节推动当中,人物众多的时候我们要区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人物的形象就立起来了,组织撤离的时候,沉着冷静,坚定如山,不要简单贴标签,党员体现了公道之心,最后把儿子推走,体现父爱如山,最后就是精神如山,这个人物的形象怎么立起来,老汉形象就出来了。整个单元的教学要从这个角度如何有机勾连,两个内容都讲的很细,但是没有形成网状结构。如果有时间就可以用表来设计情节《在柏林》。再教《穷人》,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心理活动,还是要根据情节发展来推理心理变化,在等待丈夫的时候是焦急,西蒙是担心,抱回孩子是忐忑,丈夫回来的惶恐的心理,所有的想就是抱孩子和担心西蒙的时候最多,想就是内心独白,默默地在说。一定要让学生一个一个划出来,整体读一读去发现这都是内在心理活动,就叫内心读白。对话还叫对白,还有就是旁白(话外音),小说就是创作,有虚构成分,《桥》是真的吗?补充两个报道,要教会学生创作,我知道的就可以作为创作的素材。独白整个来练习到最后写法上面对话的层次不是很清楚,渔夫回来以后有几个层次,桑娜的心情也在变,这时沉默了,说还是不说,是什么策略?桑娜的问话很有技巧,铺垫。这篇小说之所以成为名篇,每个细节都非常巧妙,第二部分对话太弱了,淡化了人物形象。善良的夫妇两个,写了家里环境,开头布局很妙,家里的温暖体现了一家人勤劳善良的心。对所有人物作了情感铺垫,结尾一定要和《在柏林》放在一起,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结尾反转。所以故事是设置了悬念的,看看如何一层层铺垫的。三篇小说完了以后创作一下小说,写一篇600字小说。所有教学都要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锻炼能力。一个单元整组从各个不同角度来研究。所有阅读材料都只是学习的材料,我们可以去拓展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