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鼓励学生举手发言的一些思考
上某班英语课,每次提问后,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的永远是那么少数几个人。此时,怎么办?如果课堂经常是几个爱参加的学生“垄断”课堂,其他学生便会失去宝贵的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老师从而也失去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程度的机会。久而久之,马太效应显现,“穷”的越“穷”,“富”的越“富”,两极分化日益加深。
解决方法:提问后,当第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时,不要急于请这个学生回答问题,要等一等其他人。在这个等候的时间,教师可以用些话语,鼓励那些正在犹豫要不要回答问题的学生,如:I see five hands up, aren’t there more? Now, I can see five hands…Oh good, now, there are six. I am waiting for more…
如果老师上课也鼓励了,也等候了,但总有那么几个人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对于有些学生,上课当众的鼓励未必能收到期望的效果。有些学生出于内向性格,不想被刻意“突显”出来,教师课堂当众针对某个人的鼓励,对于这个人来讲,也许是一种压力,教师本意是“拉进来”,但结果实际效果也许是“推出去”。这样的话,就需要课前和学生“秘密约定”:明天课上,我要提问你,你可要做好准备呀,希望明天看到你主动举手。转天上课时,在提问之前,给他递个眼色。(或者索性给出问题范围,帮助他好好准备)。教师这个贴心暖心的小举动,或许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