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季,四季皆成趣,这是由日本散文鼻祖清少纳言写的,卞立强编译的《四季之美》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最真切的感受,也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所要呈现的单元主题。《四季之美》这一篇文章抓住了春天黎明的天空,夏天夜晚的萤火虫,秋天黄昏的动物以及冬日早晨的炭火到中午的变化来表现一年四季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今天,年轻的陈云老师通过这40分钟的课堂,呈现了自己的解读与理解。我觉得他能够立足于单元的语文要素,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走进四季,着重感受春夏两季之美,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特点和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达——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在读中悟趣,感受语言文字营造的独特情境以及语言文字中蕴藏的四季之趣。最后,在读后说,实现了向读学写,达到了表达四季之美的目标。
下面,我具体选择以下四个方面说说我的听后的感受。
删繁就简,让目标清晰起来。
今天的课堂呈现的初读环节,让我眼睛一亮。这篇文章的内容简单,篇幅简短。最初的初读环节不是这样的,陈老师关注了“反复地读”尽力地挖掘了每一小节中可以拿来训练朗读的元素,来组织学生进行初读训练。今天,陈老师带领学生们首先自由读文,大声读,在认为美的地方多读几遍,旨在引导学生在把课文读通读流利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美。其次,在检测读的过程中,陈老师结合学生读的现状,给予了必要的指导,比如“晕”的读音的辨析,比如对“窠”和“比翼双飞”的理解,比如最后一节中对于长短语的朗读,看似简单,却别具匠心,真正建立在了学生需要的基础上。
结合文本特点,立足学生的现状的学习活动,才是真正适合有效课堂学习。
反复朗读,让思维灵动起来。
陈老师在学习开始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优美的散文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于是整堂课就让学生在不断的读中展开。初读,发现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再读,把四季之美读成几幅静态的画面,并给画面命名,同时梳理出文章的脉络结构;三读,关注画中之景,感受动态描写的特别表现方式——春季天空颜色变化,夏夜是暗夜飞萤的独特姿态;四读,感受作者独特的视角。五读,读出不同季节的独特魅力。每一次读,都有其不同的目标,且目标之间层层推进,由内容,到写法,到情感,有序有向。
再说读的方式的选择,是很合适的,自由读、开火车读、个人读后评价,创设情境读,边读边想像……各种各样的读,既活跃了课堂,增加了课堂的情趣,又让学生充分用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散文字里行间的散发出来的四季的美好。
可见,有梯度地读,有情趣地读,才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让课堂更有深度。
巧用资源,让内涵丰实起来。
这里,想说三点,第一点,是课本上插图的合理利用。日常课堂,我们经常会忽视它们,
但是今天的课堂上,陈老师巧妙地运用了插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静态描写的特点——定格的画面,同时,扇文化的引入也充分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涟漪,引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第二点,关于“晕”的字典截图的呈现,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也让查字典的习惯在日常课堂上得以落实。第三点,就是《四季之美》的不同翻译版本的引进,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发现了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可见,语文学习不能拘泥于课内,应该建立有效的勾连,让语文学习变得丰富。
合理情境,让课堂有趣起来。
这堂课的两处情境创设,也是非常值得我关注和学习的地方,一处为情境读,春天仰望天空的几个回合的情境读,真正让学生的感受往深里走,早春,阳春三月,暮春时节,最后是满眼春色皆不见,以此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那独特的视角,可谓水到渠成。二处为用音乐,用暗夜飞萤营造了夏夜的意境,这是与文本情境匹配的情境,所以,让学生在读后有感而发,在情境中自由地写,最后快乐地表达。
当然,在整堂课的推进中,我还是要提醒陈老师。
比如说,对于学生呈现的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去很好地推进,特别是错误资源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很好地,自然地推进教学呢?怎样去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