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面对教育改革我们该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2021-02-1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刘敏娟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研究教学模式。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中小学纷纷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打造特色教育。例如,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愉快教育”模式等。上述学校基于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比较成熟的可操作的模式。兖州一中、新知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并非完美无瑕,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总的来看,新教学模式的推行在上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确实具有显著成效,因此吸引了各地区的中小学前来参观学习,也掀起了全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热潮。

X小学是苏南地区的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学生家长都去外地打工,学生的学习问题比较大。面对困局,学校领导认识到维持现状是没有出路的,决心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打破僵局,寻找机遇,并从2005年8月起全面推行教学模式改革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积累和思考,于2008年初正式命名为“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校长组织外校领导、老师多次观摩课堂教学并大力推广,最终确立为“适性扬才,多元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来看,“多元模式”与“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所谓“多元模式”,是基于多元智力理论背景下尊重儿童天性,遵循儿童发展规律,遵守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立足课堂,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让每一位学生成长,让每一位教师成长”作为学生学习导向和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

A老师是一名英语教师。多元模式推行的过程中他也在自己的课堂中大胆尝试,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他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在课堂上融入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深入细致的展开思考,进而提升学习效率。他是如何应对教学模式改革的?他如何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对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经过一番努力,他和他的学生又有什么收获呢?

 

案例正文

一、否定自我:寻觅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反思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A老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教育者,是一位瞄准目标勇于实践的创新者。他21岁任教,仅用三年时间即成为学校的英语学科骨干教师,24岁开始担任学校教导主任,近20年的磨砺使他形成了鲜明且极具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听课者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思路清晰且风趣幽默,看似枯燥零碎的教学内容、感觉难懂的英语语法知识,竟被他讲的生动有趣、逻辑分明。A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深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信任与肯定。

还是24岁那年,A老师开始担任年级备课组长,而后担任学校教研组长,后任学校中层领导,在他将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总是与顺利、与成功相伴,他对自己的教学方法颇为自信与得心应手。在他看来,课堂上讲述知识给学生听,是自己擅长且享受着的幸福的工作。但是总有那么一些学生,让A老师百思不得其解而铭记于心。

 

例如,**同学是200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全校闻名的才女,小小年纪就饱读诗书,漂亮的文笔让她屡屡斩获国家、省、市各级写作比赛大奖,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她为人处事也是少有的得体大方,先后担任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等职务,是一位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在英语学习上却是屡屡碰壁。她在英语课上的努力和付出,A老师看在眼里,课下也没少为她单独辅导。

几次考试后,A老师绝望的发现辅导了这么多次,效果甚微,她竟然连最基础的英语单词拼写都成了问题。他急忙找来**同学了解原因,她满怀沮丧的说:“老师,其实在考试前我专门把书上的所有出现过得单词都找出来认真的记过了,可到考试的时候尤其是听力的时候脑子里不知怎么了就是一片空白。”

A老师意识到这是记忆的方法不对,对单词的理解不够所致,举出eighteen这个单词为例,告诉她:“你看,单词拼写不能死记硬背,一定要先搞清它的原理,eighteen这个单词一共有两个音节,第一个音节是字母组合eigh发元音a的音,后缀teen是表示“十几”,所以这个单词要根据音节方可有效记忆,听懂了吗?”

 **同学欣喜的点点头,看来A老师的讲解产生了效果。可是,过了哪怕短短的一周时间,再来测试either的拼写和读音,**同学又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都形成了一个共识——看来她真不是学习英语的“材料”。

 

几乎在A老师所带的每一届学生中,都能发现一些与**同学情况相似的孩子,他们的挫折和无助不断地触动A老师的内心,令他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产生困惑。他在自己的教学日记中写到:

在每届所教的学生中,总有一些学生令我疑惑不解甚至心怀愧疚,明明是积极上进的好孩子,明明在课上的表现无可挑剔,听讲、笔记、练习、答问等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努力参与,且貌似效果很好,课后作业及订正也认真的让老师感动,可在考试这一最希望他们有良好表现的环节却总是差强人意。特别是,一旦遇到卷面上没有见过的新题型,如考查综合能力的题型,这些孩子往往会变得束手无策。细想了一下,这是有原因的,这些孩子习惯了上课听老师讲解,记笔记,背诵过所学知识,做练习,熟记做过的习题,却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质疑精神。例如,每一次writing过程中,这些孩子总会按照老师要求的几个方面进行写作,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使得writing变成了照搬照抄。一旦考察综合应用能力,他们的缺点就暴露出来的。我仔细分析考试中孩子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个声音久久宁绕:孩子都是可爱的,对知识都是饱含热情的。如果随着年级的提升,他们变得不会思考和思维了,说明是我教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如果确是教的问题,那我真应当考虑一下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合孩子们学习现状又能促使他们独立思考的教学模式了。

 

(二)接触陌生的多元模式

A老师在教学日记中发现的问题,也是学校领导担忧的问题。为了改变现状,学校果断在全校推行“多元教学模式”。这一决策好似一声响雷,在广大一线教师中顿时炸开了锅。大家对这一新鲜模式都感到极不适应、无从下手,竟不约而同的对这一崭新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疑问。身处教学一线、亲身感受舆论漩涡的A老师对此持怎样的态度呢?在访谈中,A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和市的骨干教师,我并没有盲从附和大多数教师的言论,但我的心中其实也是有千千万万个问号的。“多元教学模式”是一场真正的变革,它要求教师放下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改变已有的教学思维习惯、重新认识并定位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功能,构建课堂新生态,那么究竟“多元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是什么?能否找到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适宜实施的情境如何创设,又有哪些局限和不足?如何有效趋利避害?尽管我对“多元教学模式”第一感也是心存抵触,但在内心深处隐约感到,对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还未深入研讨试用就断定其谬误,老师们的结论是否唐突?

我认为想成功使用“多元教学模式”,首先要深入学习多元教学模式,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此,我逐字逐句推敲,思索,研读与 “多元教学模式”相关的文件、资料,渐渐的认识到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我在学习笔记中,明确的标注出“多元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的四个理念。一是树立天赋潜能的理念,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业已具备的好奇心,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二是树立“霍华德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的理念,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等,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和动机;三是树立机会公平的教育评价理念,给不同学习速度、思维优势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成就每一个学生;四是树立教学民主的理念,尊重和理解学生,长善救失,发展师生教学相长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超越教师的理念。”在这段摘录的旁边,我还特地写下来这样一段话——“多元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致力于每一位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各方面的发展成长,致力于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的不断完善,从这一点来说,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毋庸置疑的。反思自己业已形成的教学模式,自己讲的投入、学生听的投入、教学貌似效果很好,但仔细想来确实给学生成长锤炼、展示自我的机会太少,确实很有改的必要!

通过学习,A老师逐渐理解“多元教学模式”的内涵,甚至在学科教研组活动中,A老师还就此进行了专题发言。在发言中他谈到,“多元模式”通过教师指导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潜在性,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结构状,教育要从发展的角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在准备并进行这一专题发言的过程中,A老师心中已然决断,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从我做起,刻不容缓!

与此同时,X小学“多元模式”实施中爆出了一个轰动全市乃至全省教育界的新闻人物。一位工作不久的语文教师B老师,因为坚定的实施“多元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在全市统考中所任教班级的成绩名列前茅。学校领导对他的课堂教学方式赞不绝口,邀请教育局领导一同观摩后,B老师的课被推荐给全市学校教师研究学习。面对这位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很多教师将信将疑,但A老师坚信成功一定有其道理所在。趁着一次闲谈的机会,A老师与B老师就“多元模式”的实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部分谈话内容如下。

A老师:很好奇,为什么你能如此坚定不移的执行“多元模式”呢?

B老师:说实话,作为教师,必须全力以赴的执行学校的要求。但读一读“多元模式”的相关文件,感觉很有道理,确实是着眼学生的发展和培养,因此我觉得既然对学生的成长有利,那为什么不坚持把它做好呢?

A老师:在进行“多元模式”的教学中,你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

B老师:其实,我很羡慕老教师们把教学内容能讲的这么环环相扣、版块清晰,语言凝练,目标明确,我觉得自己没有至少十年的磨练绝对达不到这种水平。既然我讲不出老教师的水平,那为何不索性自己少讲一些,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就能学会呢?所以,我觉得自己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尽快提高自己讲解分析的能力。

A老师:那你是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呢?

B老师:多年前,自己也是学生,当时自己学习英语时的经验和教训历历在目。我在备课时,很多时候都是想着自己学习时需要怎样的语言操练情境、开展怎样的活动最有效,就设计相应的内容让学生深入参与,看来还是有效的。

 

A老师突然明白,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有充分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因为想回避自己教学能力尚且不足的弱点,转而深入研究怎么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这恰恰是绝大多数“有经验”的教师容易忽略的,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也是“多元模式”着力提倡的。年轻教师的头脑中没有约定俗成的思维定势和教学习惯,反而容易在全新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勇往直前,这是年轻教师的幸运,还是老教师的不幸?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