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阅读了《和教师谈话》这本书,这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科博士赞科夫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将他多年的实验研究总结的教学法与教育思想,采用谈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十分新颖。这本书解释和宣传他的教学论思想。参加谈话的有教师,学校领导者,教育学教授,其中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也有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他们的教育观点内容丰富,很值得借鉴。阅读过程中,感触颇深,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第一章讲的是课堂上的生活,根据对比发现,自己的课堂相对落后很多,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这里指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科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学习时要联系生活,那么课堂就应该多与生活相联系。完美人类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从未知到认识。孩子们的世界最开始就是一张白纸,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当我们在教授知识时,如果只是单纯的局限在课本上,孩子们的好奇心就很难在学习中获得满足,这样也不会有学习的动力了。如果老师的课堂上融合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合了孩子们平时对生活的不理解,那么,孩子们的求知欲会不会更加的高涨呢?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看过这章内容之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课堂。之前也会对课堂进行反思和调整,但是这次则更加有针对性。我们信息技术,学生动手操作是课堂的关键所在。孩子们对电脑的确很感兴趣,但是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操作,孩子们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法,给孩子们布置相应的任务,但是经过反思,会发现我们的任务其实也是按部就班的给出了操作步骤,很快就会导致孩子们失去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但是如果我们将课堂联系生活,将任务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为了到达目的,孩子们会积极动手,并且能够添加更多孩子自己的主观想法在作品里面。在教授《修饰表格》这一课,可以将原本单一的任务添加一个情境,比如我们自己动手美化一下我们班级的表格等等。
赞科夫认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于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掉的,更重要的是不能发展思维能力。我们只有让孩子想学,他们才会学的进去,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这样的教育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