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评课稿
3月4日,开学的第二周,在我还未走出寒假春节的氛围,在我还沉浸在开学的忙碌中时,六年级语文组的李雯老师和徐佩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堂高质量的研讨课,分别是《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在这个正月还未过完的开学日子里,学生学起来,老师听起来,便更加有年味了。
翻开六下的课本便知,《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是第一单元的前两篇精读课文,整个单元内容都围绕“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内容展开,两位老师都上得有声有色,下面我就李雯老师的课堂,谈谈我的感触。
1、让学生充分感受北京年味,感受不同的风俗
在李雯老师的课堂中,相信大家对看图猜风俗这个板块印象很深刻,我也是。课本中的风俗介绍是枯燥的、抽象的,而图片却是生动的、具体的。李老师选取的图片与课文很贴合,让学生猜得有理有据,不是凭空猜想。在感受北京风俗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交流,李老师不打断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交流,充分感受不同地方的各种风俗。
由此我联想到自己的教学,图片的使用常有,但是却不能充分利用资源,仅仅停留在表面。学生的交流也是,有时因为时间或其他原因,学生交流得不彻底,交流得“不尽兴”,思维其实还可以再飞一会儿。
2、让学生感受北京的“京味儿”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他是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语言大师,李老师抓住这点,结合文本,让学生从方言上感受不同地区的风俗。儿化音“杂拌儿”“零七八碎儿”,北京方言“残灯末庙”“闲在”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身在老北京,沉浸在老北京的春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