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一半是漫漫寒冬,一半是春日绒绒。四月之际,宜读新文,宜盼新趣。4月1日,常州市许嫣娜乡村教师培育站第十二次活动在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举行。薛家实验小学高亚莉和清英外国语学校高波老师带来了精彩的课堂。
《端午粽》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具体写了粽子的原料,外婆做的粽子花样多,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因此,教学中,高老师遵循学生对传统节日喜爱的兴趣,从现实生活中入手,以活动教学为主,注重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孩子真正了解传统节日。
一、互动导入,激起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思维火花。因此,在教学时,高老师巧妙让小朋友猜一猜摸一摸月饼和青团,导入传统节日,从而教学粽子和端午节。这样让小朋友们直观认识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各种传统节日特有的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识字过程中,高老师采取随文识字的方式学习生字,教学过程中贯穿词语及句子,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扎实识字。为了增添识字的趣味性,高老师还设置了猜字谜游戏,引导学习“肉和豆”。同时将教学重点落入第二小节,让学生以短语为抓手,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在突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难点时,由字到词到段,再进行语言训练,用上文本语言“外面有。。。里面有。。。中间还有。。。”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说说西瓜和香蕉。在高老师积极有效地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有思考、有生长。
三、反复朗读,以读促情
高老师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导师许嫣娜校长作高位引领,她充分肯定了两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设计,并围绕本课随文识字、师生互动、教学设计作深入浅出指导:1、板贴不宜过花,要体现它的意义和价值。2、行课中要注重语言营养的渗透,要让学生有习得学得,可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3、识字教学要有梯度,随文和集中识字要结合,区分需要认的,需要写的,既需要认又需要写的生字,提高课堂质量。4、教学更关注文本,挖掘文本语言的特色,以课后练习为抓手进行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