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次一次的磨课,在这节课《这里面有空气吗》中,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师父顾海燕主任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首先,我根据学情制定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测和验证空瓶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里有空气。
2. 通过猜测和验证粉笔、石块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孔隙中有空气。
3. 通过拓展活动,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检测空桶中是否有空气,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有空气,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物品和情况,如瓶子、粉笔、砖块、石块中是否有空气,学生的认知并不清晰。此外,学生也还不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存在于物体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本课通过四个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求证的科学探究精神,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对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认知,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经验分析:知道我们周围遍布空气,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如无色、看不见、透明等。
学生现实状态分析:对于具体的物体内部是否有空气,并不确定;还不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存在于物体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
学生存在困难:观察、思考、收集证据证明物体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教学反思:
1. 多倾听孩子的想法,教师要引导让孩子多说自己的想法;
2. 观察方法的指导要更加细致,这样孩子们才能更有效的观察;
3. 每个活动结束后要加一个小结;
4. 抓住错误资源,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做的,为什么没有看到泡泡呢,交流时要有一个深层思维的体现;
5. 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
6.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ppt要图片结合简单的文字,不要用大量的文字;
7. 评价语有点单一,不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