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老师的课堂上从始至终学生和我们都会被他的笑容感染。他的这节课,课前准备很充分,有板书、有课件。整节课气氛活跃,收放自如。学生参与度高,对于两声部练习,由潜入深,采取游戏法进行识谱教学,整个过程条理清晰。下面我就这堂课阐述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一、生活化的场景导入节奏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二声部歌曲的演唱是十分困难的。他们普遍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黄老师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视觉效果及生活中动物的叫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鸭妈妈和鸭宝宝的扮演以及模仿鸭妈妈和鸭宝宝叫声的二声部练系,学生不仅发现他们“本事”变大了,而且也会觉得二声部配合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对学唱二声部充满了信心,这一环节一方面使学生从中感受节奏特点;另一方面,兼顾了二声部的配合练习,更为下面的识谱教学做了铺垫,使深不可测的二声部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寓教于乐,采取游戏法进行识谱教学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但“教学内容安排要符合学生心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不要把识谱与视唱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要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
黄老师把音乐教学因素和游戏紧密结合组织教学,做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争取最佳的识谱教学效果。玩中学,学中玩,谁会不乐意呢?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绝大部分学生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识谱知识,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中,对于低音sol这一难点的教学,采用学生做小老师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帮互助,相互介绍自己的认谱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远远大于老师一味的说教。就这样,在妙趣横生的游戏中,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
三、一定指向性的点缀性音乐,锦上添花
本节课还有一亮点,音乐化的语言贯穿始终,包括师生问好、起立坐下、打开书、手捧书、情感渲染等。黄老师还采用一定的节奏型进行前奏提示代表“预备起”这种传统的口令,以启发速度及情绪。采用这些自创的音乐化语言,不仅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还加强了节奏观念。
教学音乐语言贯穿于整堂音乐课,使学生一直沉醉在音乐气氛中,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感受和欣赏音乐,从中受到教育。教学音乐语言艺术化地运用,使本来就美的音乐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