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泡》这篇课文反映了作者冰心童年时代的有趣生活。本文按“吹肥皂泡——欣赏肥皂泡的样子——感受肥皂泡的乐趣” 顺序构建文章,结构清晰。文章通俗易懂,用词准确、精美。但由于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不易理解,抓住一些关键词句理解文本,是吴老师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重点写“怎样吹肥皂泡”,尤其把“吹”、“提” 、“扇”的过程交待得非常清楚。教学中如果仅限于学生找到“吹”、”提”、“扇”这些动词,那么“生活中的乐趣”、“学习中的情趣”又从何体现呢?在感受了“吹泡泡”需要“吹”、“提”、“扇” 之后,老师反问:只要这样做,就能吹好泡泡吗?再读读课文,找一找吹泡泡还需要什么“窍门”?学生对这个”窍门”非常感兴趣,纷纷品读着课文,思考着,寻找着,当学生们发现,需要“慢慢地”吹,“轻轻地”提,这些窍门时,喜悦自然洋溢在了他们的脸上。此时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慢慢地”、“轻轻地”多么简单的词语用在这里却是那么的恰当、准确。当学生们感受到如此普通的词语却再次发挥着关键而神奇的作用时,对语言文字的情趣在他们的心田萌发。此处的教学设计以小见大,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情趣。
第四自然段对肥皂泡的颜色形状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五色的浮光”、“轻清透明”、“玲珑娇软”、“脆薄”、“光影凌乱”等词语准确的写出了肥皂泡的特点。为了尊重学生的认知,从情趣出发,老师采取让学生用“组词”的方法理解”轻清透明”。“轻,轻重,表示肥皂泡的重量很轻很轻。”“清,清澈,肥皂泡壁很干净,没有杂质,透明。”虽然这些解释不够准确,但足以说明学生对语言文字“轻清透明”的理解,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为了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恰当,老师又从情趣出发,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比较“轻轻透明”、“清清透明”、“轻清、透明”有何不同。学生在反复地朗读比较中,逐渐感受到只有“轻清透明”才能帮助我们想象出肥皂泡“清澈透明”,”轻悠悠” 地在空中飘舞。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理解“送上天去,送过海去”飘过大海,飞越山颠”感受肥皂泡给作者带来快乐与自豪,带来希望与幻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有些难度。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挖掘、把握和运用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老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之后,运用多媒体创设了想象和表达的情境:这美丽的肥皂泡,轻轻地飞起,带着我的心愿飞向远方,我希望。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发展,情感在不断的升华。此时学生对自己美好愿望的表达,足以说明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