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成长, 在反思中进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有感
“让儿童过有灵性的生活”是我从教之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然而一年的教学经历让我觉得自己与目标渐行渐远,每天疲于应付备课、上课、班主任工作和家校沟通,我似乎并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何谈培养他们的灵性?
放假前,当唐老师把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给我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不就是我要的答案嘛!我如饥似渴地到书中寻找“捷径”。
初读这本书时,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反思。先生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高二(2)班的体育委员刘振宇,从教室隔窗掷石头打下大片核 桃,被副校长带到教导处,写检查,挖思想根源。并在大会上做检讨。但效果很失败,因为他平时是位挺好的学生,打核桃的事虽不能说是“闹着玩”,但肯定不是品质问题,让他到校会上检讨,是不是有些太过分、太伤他的自尊了?事过境迁,20多年过去了,那位打核桃的刘振宇当上了乡镇的党委书记,有一天见了我,说:当年真是闹着玩的 他的话给我很大的触动。
看到这个教育案例,我不禁想起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有一次讲台上收到一张扣分条,没有写具体是谁违反了校纪校规,只写了班级。课间,这张扣分条就不见了,放学时,我从杨同学旁边经过,看他正在奋笔疾书,本想催促他快点收拾书包,没想到看到他在扣分条上写了A的名字,顿时我火冒三丈,质问他为什么要诬陷A。杨同学支支吾吾地告诉我:“A同学经常被老师批评,所以我写他,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当时没有过多地听他解释,就在全班面前说他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以后走上社会还可能触犯法律,让他晚上回去写一张检讨书承认错误。
此刻的我感到很惭愧,书中的刘振宇和班里的杨同学真的是闹着玩的。但我们的老师却总不肯跟孩子们“闹着玩”,我们有时实在是太“认真” 了。我们总是把孩子视为成人,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审视孩子类似“闹着玩”的错误,结果就是“上纲上线”,就是道德品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李希贵先生说:“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只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宽容的心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错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在宽容的环境下,孩子的灵性才不会被扼杀。
李希贵老师将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和个人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读罢让人感叹不已。在本书中还有几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 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书中李希贵先生让自己正在读初一的儿子李大伟和正在读初四的内侄女参加了一次高三语文考试,批出来的结果是成绩与高三学生非常接近。他分析后得出结论:这两个孩子有大量阅读。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
身为语文老师,我自知幼时没有多读书,文化底蕴很不够,每当动起笔来,就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 却很“蹩脚”,常常会很苦恼。后来静心细想,这文字吐纳的过程也应该是文笔漫长的、艰苦的修炼 过程吧!重要的是:我在成长,我在写,我的文字印刻着我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形态,找到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我已经领悟到阅读对人的重要性,所以在平时也会经常提醒学生多看课外书,只要有时间,都会让他们互换课外书看。但是班级学生阅读量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已经开始涉猎物理、天文、军事,有的连语文课本都读不通顺,这样的现状也让我思考如何制定适合他们的阅读策略。暑假前,我给全班孩子提供了阅读书目,并给班内10位后进生家长写了一封信,督促他们每天陪孩子大声朗读20分钟,希望让他们在朗读中训练专注力、增强自信,逐渐培养起对书籍的兴趣。另外,我将会好好利用绘本课,带领他们学着分析、学着思考,在书中感受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接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语文,就是让孩子鼓帆前行!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值得我们去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