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9月评课稿
发布时间:2021-09-1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翔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连续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1、抓兴奋点:潘老师引题设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巧妙的利用了板书,提供支架,将课文由繁到易。学生从文本理解比较抽象,必须有形象刺激才能打开思维,加深认识。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潘老师设计语言训练:“你就是这只聪明能干的蟋蟀,周末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给客人介绍住宅呢?”学生依据板书自导自演,边看画面边做导游的形式,介绍这项伟大的工程。这个过程,把蟋蟀的选址、建造,内部结构都一一呈现出来。所以做好这个小导游,必须在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若能有生生互动,听众对住宅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环节就更好了。

  2、抓生长点:课堂伊始,由音入文,认识词文里的蟋蟀。紧扣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由此一步一步学生联想到小蟋蟀的聪明,仔细,有头脑,联想到作者是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才发现的这青草丛中隐蔽的隧道。于永正曾经说过: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而是形式意义。学生学习它,不但要了解写的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文字这个载体本身就是学习的对象。也就是说,当我们拿过一篇文章来之后不但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知道作者如何把这写内容写出来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文本表达的特色。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将蟋蟀的洞穴说成“住宅”明显是将蟋蟀当作人来写,文中像这样的词句还有很多,比如“唱歌”“弹琴”“专家”等等,都通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表明了作者对于蟋蟀的喜爱之情。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到:“蟋蟀和它们不同,它不肯随遇而安。”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通过与其它昆虫进行比较,准确的运用“慎重”“一点一点挖掘”等词语来说明。在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时,不但恰当的使用一系列的动词来描写,而且这些拟人化的动作,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加深理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