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王老师的课,使我再次见识一名优秀教师的风采。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结合本课的特点,王老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教材中可挖掘的教学点很多,这样的课文比较难上,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句子,比较句子,体会句子都是很难的,王老师在学生充分读、话、议的基础上,再适时地讨论演示、再现过程,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此环节进一步挖掘文本,可以渗透爬山虎的攀登精神,从而让学生感受文字赋予的生命信息,获得情感体验。
一、巧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
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起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再让学生观看课件。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辅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盛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现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王老师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曲折,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全部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 脚向上爬。经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以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确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利益的运用多媒体、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情势,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