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10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10-1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翔

  《曹冲称象》时,教学时以“称”贯穿整个课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一文中,七岁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教学中,利用两张鱼图片直观问学生,哪条鱼长?哪条鱼胖?哪条鱼重?学习生字“称--秤”,一个是动作,一个是工具。代入课题,用哪个cheng?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并很好区分了两个形近字。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明白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

  二、有的放矢,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利用“称”字,让学生三读课文,找一找全文有几处有“称”字的句子,他们在称什么。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呢?官员们和曹冲的办法有什么不同,曹操的态度怎么样。有效指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教学称象过程,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透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透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潜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