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四有幸聆听了刘伟莲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我认为刘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立足语文要素,紧扣重点,长文短教
《慈母情深》课文较长,共有38个自然段。有扫描环境的背景描写,有聚焦母亲的细致刻画,还有“我”的感受间隔其中。针对这样文本的学习,如何紧扣重点,实现长文短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刘老师紧扣这一单元语文要素中的关键词“场景”和“细节”,确定了自己教学的重点。针对全文而言,故事主体的场景在母亲工作的场所——那个四壁潮湿颓败、光线阴暗、犹如蒸笼、噪声震耳欲聋的车间。抓住这样的场景,便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为体会下文慈母情深打下基础。故事中的细节描写主要聚焦在母亲疲惫的身躯、忙碌的身影,以及掏钱给“我”买书的动作和语言上。抓住这样的细节,再结合母亲的外貌和工作的场景,以及文中“我”的表现,就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为了“我”的成长甘愿付出的情深意长,以及母子间的这份浓浓亲情。
刘老师这节课在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和教学重点的把握上,做得非常成功。
二、构建真实情境,深度挖掘,贴近人物
吕叔湘先生曾言“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教活了。”把课堂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在一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先是聚焦“一元五角”,通过六七十年代与现在一元五角购买力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当时的一元五角之珍贵,拉近与那个时代的距离。接着通过极有感染力的语言、对文本的反复涵咏、伴随着缝纫机音频的对话交流以及让学生代入梁晓声的角色中,深度挖掘其心理活动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文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