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有幸聆听了五年级语文《慈母情深》,走近她的课堂,灵动与清新倘佯其间,感动与收获留于心间。以下简要谈谈老师卓有成效的朗读指导:
朗读本身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因此,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当我们都明白了这一点之后,现今的语文课堂上早已不再缺乏“书生朗朗”。但是,怎样读得有效扎实,不是为了“读”而“读”?
在《慈母情深》一课中,有许多很价值的教学点。如第7节:母亲的工作环境。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教学时,老师能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里描写的场景是什么地方?我为什么而来?第一次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可以引导学生圈划批注,如空间方面:低矮、压抑、光线阴暗、不足二百平米;环境方面的:潮湿颓败、破缝纫机、噪声震耳欲聋……这是从内容入手,只是教学目标的第一层次。接着,还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质疑:这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的效果是什么?从而关注到文中对数字的描写,特别是反复出现“七八十”这个词,体会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我第一次进入工厂的感受是如此强烈,而母亲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却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怎能不让我感动?从写法又回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