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基于语文要素的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范式
基于语文要素的整体单元教学范式
薛家实验小学语文学科组
一、“基于语文要素的整体教学”的教学模式。
坚持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统一,在教学设计中统筹课程设计的有关元素;坚持教学内容设计与学习行为设计的统一,以阶梯式提升语文素养为主线,牵动教学内容的设计;坚持教学设计与评价设计的统一,达成教学评一致,把评价嵌入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语文要素的落地,需要反复教学、导学、运用的过程。以二年级下次第六单元语文要素落实为例,以《雷雨》为重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趣事多》两课以导学为主,园地六“写话”“我爱阅读”则为运用反馈的点,通过精准教,精细学,精致练,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了解文本内容,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1.基于学情,精准教透彻
学生对于提取简单、明显信息已有一定基础,而对于准确提取关乎课文内容的关键信息,并且综合利用这些信息概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则需要教师精准“教”。以重点教的《雷雨》一课为例,可分五步走:第一步,从标题入手,初步读文,画出描写雷雨的关键词句,借此理清课文“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脉落;第二步,以“雷雨前景色变化”为重点,重锤敲击,教出方法。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描写的景物,再引导学生抓住“压”“垂”等重点词,体会景物变化的特点,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借助景物图片和板书说说雷雨前的景象;第三步,同桌合作,尝试运用 “读课文——圈景物——品词语——说内容”方法,学习“雷雨中”部分。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句式,说说雷雨中景象的变化;第四步,放手自主,让学生运用学法学习“雷雨后”片段,重点体会雨过天晴各种景物的变化。指导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关联“雷雨前”内容,前后对比理解,初步形成“整体感”;第五步,回归整体,了解内容。借助板书和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后景象的变化。教得精准、有层次,学生的学才能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一课一得”才能达成。
2.善于引导,精细学扎实
有了精准教打基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太空趣事多》是本组第三篇课文,要继续以“导学”为主,精细各个“导”的环节,将主要信息的提取与课文内容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导题。从“趣事”切入:“同学们,课题中‘趣’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可引导他们围绕课题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说到太空生活有趣?”“太空趣事多,体现在哪些地方?”问题来自于需求,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接着,导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并且小声跟同桌说一说;再,导品。同桌交流汇报,一个直接说趣事,另一个补充介绍太空生活有趣在什么地方。学生汇报时,教师紧扣关键词语,通过比较、想象、朗读、联系生活以及上下文等方法品悟,初步了解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最后,导说。创设情境,结合板书中的关键信息,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太空生活有趣的事情。各个环节导得细,学生学得充分、扎实。
3.重于运用,精致练到位
用起来,用得如何是能力是否形成的最好检测。语文园地六 “我爱阅读”《最大的“书”》,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很好的回顾与检测点。教学时,可沿运用的思路展开,精致练,练到位。先,“用题提问,问出目标”。学生可能会这样提问:“书指的是什么?”“这里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体现在什么地方?”“文中写了‘书’的哪些内容?”问题明确,目标清晰,就容易激起阅读兴趣;接着,“用文朗读,提取信息”。让学生自读文本,对照问题,圈画相关内容,以此提取主要信息,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最后,“用上关键信息,说说文本内容”。教师出示句式“ 就是书。你们看, ”,引导学生从“书”的“样子”“字”“画”“形成”“作用”等方面说开去,由浅入深,由一句到一段。如此,不仅用上文中关键信息,梳理了文本主要内容,而且通过连句成段,实现了语言积累向运用的转化,同时也将为中段“学习总分构段方式”打好基础,可谓一举数得。
二、“基于语文要素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推进策略。
实践中提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师基于语文要素的单元整体设计的能力;创造性实施:从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把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理念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行为;反思中发展:加强实践过程中的教学反思,不断完善发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促进教师语文学科观念的形成。
1.立足单元,合理分解,细化语文要素
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需要教师对整单元教材进行研读、分析,准确把握好每个语文要素内部的序列性,根据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以三上第三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由《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习作、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组成。通过对四篇课文的分析来看,基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分解和细化:
课文 | 语文要素分解 | 策略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想象很丰富 想象有依据 想象有层次 | 借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
《那一定会很好》 | 巩固第一篇课文的语文要素,根据想象丰富、有依据、由层次来续编故事。 | 画一画思维导图,说清楚他的经历,明白经历和它的想法相关;发挥想象续编童话故事。 |
《在牛肚子里旅行》 | 变成人,会说话, 和人一样有感情, 旅程奇特有意思。 | 画一画青头的旅行路线图,读好对话并演一演这个故事,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奇特的地方。 |
《一块奶酪》 | 想象基于生活 想象富有启示 | 读着蚂蚁队长和小蚂蚁的故事,你到了身边的谁?谁也和蚂蚁队长一样遵守纪律、爱护弱小?你喜欢他吗? |
2.立足拓展,广泛阅读,巩固阅读要素
在本单元的最后,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推荐了《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同时提出了两条阅读贴士:“童话世界无奇不有。阅读时,只有发挥想象,才能真正领略童话的魅力。”“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带着这样的小贴士,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童话故事。对于能力强的孩子,教师还可以推荐更多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感受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在进行阅读分享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以下问题: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它的哪些经历让你觉得很神奇?主人公的经历能不能换换顺序啊?哪里让你感受到童话故事中有丰富的想象?读完以后,你有没有得到一些启示?这样,从课内到课外,学生的阅读始终围绕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进行。这样,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就在一篇篇的童话阅读中得到了巩固。
3.立足表达,细化评价,内化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习作,是“我来编童话”,教材给了三组词:国王,黄昏,厨房;啄木鸟,冬天,森林超市;玫瑰花,星期天,小河边。学生发挥想象,创编童话故事。教师必须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来指导和评价学生的习作。分析这三组词,主人公有人、动物和植物。根据语文要素的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让动物和植物变成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让它们有奇特的经历,如果还能给读者一些启示,那就更好啦!从学生的习作中不难发现,学生已经能根据课堂上对语文要素的合理分解:“想象要丰富,让他变成人(会说话,有感情)——想象有依据和层次——想象要有启示”来构思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想象作文,语文要素在学生的实践与运用中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4.立足学段,勾联前后,提升语文要素
从单元角度细化分解语文要素,可以使教师在备课时从主体单元出发,加强本单元文本之间的联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如此,基于语文要素的单元整体教学还要求教师在单元整体解读中要“勾连前后”,明确“这个”语文要素与前后册次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明确本单元的教学定位,找到学生语文能力在本单元发展的适切点,就以童话中培养“想象能力”为例,统编教材中童话单元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罗列如下:
册次 | 单元 | 语文要素 |
二上 | 第七单元 |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
三上 | 第三单元 |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
三下 | 第五单元 | 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
三下 | 第八单元 | 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 |
四下 | 第八单元 | 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就“想象”这一能力,也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编排体系。二年级的想象,只为读故事时能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而三上的想象,侧重于想象的丰富,并运用丰富的想象来编写童话;到三下,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示,让动物失去原来的主要特征,或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它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到四年级,想象中的人物带有了真善美的特点,要求就更高了。我们勾联了前后,抓住了这项语文要素的内部序列,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有序提升语文要素。
三、“基于语文要素的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堂评价的五项指标:
即目标设计的递进性;内容剪裁的适切性;过程推进的发展性;教学绩效的成长性;学生素养的提升性。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形态是“基于语文要素的单元整体教学”下的课堂,我们一直在学习中摸索,在实践中探究,在反思中重建。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序号 | 评价维度 | 具体内涵 |
1 | 目标设计 | 必须有单元语文要素的合理分解,有效落实,分层递进。 |
2 | 内容剪裁 | 内容剪裁要基于“语文要素”的整体进入,重点突出,能挖掘聚焦语文要素的独特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3 | 过程推进 | 创设单元情境,以学为中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学生认真参与学习、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 |
4 | 教学绩效 | 形成了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和能力;学习习惯、态度、情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相应的语文要素上有能级的提升。 |
5 | 教师素养 | 准确把握语文要素的前后关联;有较好的教材解读能力,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