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按照“教学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核)开展教学工作,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认真备课:
(一)总体要求:
深入研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江苏省省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深刻理解其核心;做到理解透彻、把握准确,精心设计教学,能立足于有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与能力发展,做到规范、科学,富有创新并易于操作。选择最有效的备课形式,将自我钻研、集体备课等多种备课形式有机结合。
(二)具体要求:
1. 研读课标钻研教材。
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领会课标的精髓,掌握全新理念,明确小学阶段学生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清楚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教材编排体系与结构,在了解本学科全套教材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各册教材之间、同册各单元之间的前后联系,明确教材重点、难点和疑点,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理清教学思路。
2. 分析学情实施分层。
教师要深入了解教学对象,分析学情,了解所教学生的“双基”掌握情况、缺漏所在、心理特点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让不同年段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
3. 认真制定计划和教学进度。
学期教学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教学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教学进度表。
4.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分课时的方案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并根据信息科技课程的特殊性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如广播演示、教学课件、网络学案等)
⑴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信息科技的教学价值,根据本学科特点、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准确设定教学目标,研制教学内容,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思维等方面都有提升。
⑵ 教学重点与难点。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和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使教学设计更合乎学生发展的需要。
⑶ 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科、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处理、采用的教学手段、板书的编排、作业的选择和布置等作出周密、科学的考虑与设计。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设计中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可能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⑷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应实在地谈体会,说困惑,记经验,寻改进,在有质量的教学反思中不断积累与提高。提倡将反思整理成经验或论文。
5. 电子备课。
电子备课应包括:备课封面信息、本学期单元目标、进度表、学生名单录、成绩记载表、教学方案。教师应保持一周课时的提前量,应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基于学情对教学环节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调整,增设“修改”版块,用注释表示。新教师须注重课后反思;中青年骨干教师须侧重教学创新;老教师须侧重经验的总结积累。教龄在三年内的教师必须规范手写备课,杜绝照抄照搬教学参考资料、他人教案或本人旧教案。电子备课需备上个性化的课件和教学素材,教学课件要注重其互动性和生成性。
6. 集体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备课以个人钻研为主、集体备课为辅。各教师发展共同体要开展共同体内的研讨与集体备课,研究教材教法、检查总结前一阶段教学情况,找出教学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协调教学进度和考查要求,加强交流与学习,互相促进。教师发展共同体内要注重协调各成员校的教学进度、评估要求、监测跟进等。
二.认真上课
(一)总体要求:
努力实施新课标理念,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新,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恰当、语言规范、清晰;教学组织规范、科学、有效,全面优化课堂氛围;课后及时深入反思,改进教学。
(二)具体要求:
1. 严格执行课堂常规。
教师上课前要准备好教材、教案、教具和课堂上的必需品;提前进班带队,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拖堂,不无故离开课堂,不在上课时接听手机,不进行与教学无关的手机使用,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上课要按教学计划进行,维护好课堂纪律,保证每一堂课的质量,严禁以刺伤学生自尊的语言批评侮辱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重视教学卫生,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操作电脑姿势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教学目标明确。
教师要能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着重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准确设定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方法、计算思维等有长足发展。
3. 活动设计有效。
能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适当地提出富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探索价值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实践、交流和总结。既能面向全体,又尊重个性,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并注重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广泛性。
4. 教学方法得当。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强化信息科技学习的认知基础,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倡导真实性学习,探索“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教学,从生活中的信息科技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分析、探究现象的机理,学习、理解相应科学原理,尝试用所掌握的原理解释相关现象或解决相关问题。
5. 教学组织有效。
教师既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每节课都要设计时间任务,多尝试和鼓励“学为中心,少讲多练”,可以采用复习-任务展示-问题剖析与技术示范-小组合作学习、数字化学习-基于模板的成果展示与点评-小结的教学流程。
6. 教学基本功扎实。
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等改革目标。具有解读教材的基本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功、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功、教学评价基本功和教育科研基本功等。在课堂上教师要规范有序地组织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教学语言准确、规范、简练生动;教态亲切自然,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与互动。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并充分发挥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辅助与优化作用。
7. 板书设计到位。突出教学要点,布局合理、清晰。新授课必须有板书设计,练习课、复习课等不作硬性要求。
三、认真布置作业
(一)总体要求:
精心设计作业内容,作业布置适量适度,及时评价。
(二)具体要求:
1.根据信息科技学科特点,研究设计对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操作实践任务的布置。
2.作业的布置要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网上资源的优势,引导并培养学生主动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与应用。
四、认真辅导
(一)总体要求:
悉心辅导学习困难学生,适度关注学有特长的学生;因人而异讲策略;勤记载辅导记录,杜绝有偿辅导。
(二)具体要求:
1.辅导要坚持因材施教和启发式原则。既注重德育的渗透,又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将学习目的、兴趣、习惯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
2.辅导可采用集体辅导、个别辅导、组织课外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导。
五、认真组织考查
(一)总体要求:
命题科学,难易适中;及时分析,有效讲评;记载成绩,建档保管。
(二)具体要求:
1.考查的内容和命题的难度,都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双基”、信息素养和潜能发展,符合教学目标要求,重视结果与过程相结合。
2.要选择适合信息科技学科特点的考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考核方式将平时考核与期终考试相结合,并做好平时考核的相关记录。
3.考查结束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遗漏情况,及时进行讲评补救,指导学生自我归纳小结,查漏补缺。
六、认真组织课外活动
(一)总体要求:
课外活动应有计划,在学生自愿参加,教师组织指导的前提下,着重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体验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字化生活和创新、计算思维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具体要求:
1.开展课外活动要做到五落实:计划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措施落实、时间落实。
2.课外活动要按计划认真组织。保证活动时间,每次活动要做好记录,包括辅导内容、方法、效果等,注意积累资料,认真总结。
3.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展。
七、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总体要求:
方法得当,内容适中;手段多样,指导及时。
(二)具体要求:
1. 认真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2. 老师要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组织自主学习时要安排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知识背景和认识能力。
3.在开展自主学习时要充分网络的优势,在指导中要注重手段的多样性,对学生产生的问题要及时加以指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