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路清晰,步步深入
徐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钻研文本。徐老师从题目切入,先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于本课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说学生不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件事来理解课文: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出周恩来为“中华不振”而疑惑,在租借看到的国人受欺负,理解“中华不振”含义,引起周恩来沉思,最后才在修身课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中徐老师顺势而导,“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会‘中华不振’?”当学生读了租借之事,体会到“中华不振”时,徐老师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真正感受“中华不振”的境况。徐老师的这个切入点很巧妙——只有充分地体会“中华不振”,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只要充分地体会“中华不振”,学生才会自然地走进历史,与少年周恩来产生共鸣。
二、重视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整体把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意思是从三年级开始训练学生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建立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的,它是培养整体把握能力最基本的手段之一。那么如何徐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
徐老师恰当地运用“段意串联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演内容。整堂课上徐老师有两次要求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第一次徐老师处理得很简单,一问一答,简单把握课文内容后立刻止步,把重点的引导放在第二次概括上。第二次是在学生们理解了课文的三件事基础上进行的,这时学生已经清晰了课文的脉络,再引导学生运用“段意串联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已经水到渠成了。 教会学生一种方法训练很重要。本节课,徐老师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精心引导,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强化训练,让学生学会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设计十分棒。
三、以读传情,品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剖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验十分重要。本节课堂上徐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如齐读,个别读等,收效很好。
总之,这是一次非常及时而必要的教学研究活动,它很好地解决了语文阅读教学“怎么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