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为径,畅游红楼之旅
《红楼春趣》选自五下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典名著单元,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选自或者改编自四大名著,展现了经典的魅力。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课文描写众人放风筝的场景,展现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再以宝玉为主要人物细腻描写,结构巧妙,描写生动传神。单元语文要素指向初步学习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本课作为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需整合运用先前学过的方法学习课文,品读人物形象。
二、把握年段,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四大名著阅读基础,但课本中编排的四篇选文,文言色彩越来越浓,对学生阅读难度也在加大。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猜读、跳读、借助资料、原著读,结合影视剧读等方法,扫清词句障碍,进而梳理情节,品读人物形象,帮助其克服读名著的畏难情绪,助推整本书阅读。
三、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运用多种方法解词。
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情节,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3、自主批注学习,感知宝玉形象。
4、抓住“趣”眼,领悟春趣,初步探讨风筝暗含,助推名著阅读。
围绕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教学活动:
一、 回顾学法,走进红楼。
二、 初读课文,理解词句,梳理众多人物关系,为阅读名著扫清障碍。
三、以“趣”为径,梳理情节,品读人物形象。
1.寻风筝之趣。学生找风筝,说感受,以风筝为线索,串联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趣味的学习任务中梳理情节,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2.识笑之趣。笑在全文中出现了11次,读众人笑,体会无限乐趣,也有丰富内涵,它是一条暗线,贯穿情节始终。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放风筝那份快乐的趣味。
3.品人之趣。借风筝事件,凸显人物性格是重点。本课放手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的身份、所处的环境多远的解读人物形象。
四、勾连风筝暗含,助推整本书
阅读从风筝之趣,到拓展风筝的隐喻。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把学生阅读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本课的不足在于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停留在平面,对于散点化的资源,没有抓住生成资源,引发学生沉浸式思考,对于语句的整合,深度言说的训练做得不够。课堂语言情趣性不足,课堂的推进以及师生互动的能力,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