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这本书中有许多话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名教育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个孩子。
教育情调的核心,在把爱献给每一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顾明远
教育智慧不是为了“摆平”“搞定”班级的手段,不是为了“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大智慧,拥有这样的大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情调。——李镇西
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更加重要,而一旦缺少这种教育的敏感性和机制,所谓的“教育”就极可能变成一-种对孩子的实质性“伤害”。——檀传宝
所以,教育需要有一定的敏感和机制。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制,就是在迎接这样一种挑战——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性,当我们注意到这一点的时候 ,他就能引发我们的思考。教育的敏感性和机制是一种特殊的才能,他有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
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我们从来就不会单纯的看任何事,我们如何去看和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和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方式。我们如何看一个孩子和我们看 到什么,取决于我们和这个孩子的关系。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孩子蕴含着一种危险。用技术的、诊断性的或工具性的语言,来把孩子们分类,实际上是对孩子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放弃。一个不能对自己看孩子的方式进行反思的人是不能充分的观察孩子的。我这里所说的是,老师绝不能像一个过路人、一个警察或一个朋友那样看孩子。老师必须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这就是说做一个保护、培养孩子的观察者,老师要意识到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存在。
尊重孩子好奇的体验。真正的好奇不是问好多好多的问题。我真正感到好奇,是在所问的问题以某种方式返回我这里,或是当问题被好奇的沉寂缠绕和包裹着的时候。提问“那是什么”是想得到一个空间去对话,去思考,去好奇,去惊讶。因此成年人不应只是简单的告诉孩子,他所指的东西是什么,还应该详细讲述那个物体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不同方面。拥有非凡好奇心的孩子,可能不是那个不停问问题的孩子,但有可能是那个偶尔才会问一个问题的孩子。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早熟的好奇心,它只偶然出现,且十分肤浅,他几乎对孩子适宜的成长没有作用。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成年人应当尽可能的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