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一18班的班主任已经快两个月了,一年级新生正处于角色身份转变、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若能在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形成良好的
行为和学习习惯,将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根说过:“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善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一年级新生初入学校,新鲜感往往使之对小学生活感到好奇,他们好动、爱模仿、有热情,信任教师;但同时,对新身份的陌生感又使他们较难适应各项规则。因此,班主任需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直观、具体、形象的思维
特点和心理特点,制订一套辅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以强化知行合-教育,并习以惯之。
一、多用童趣十足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活动中,为让学生养成迅速听从指令的习惯,常常会听到教师说“一二三”,学生答"静下来" ,教师说“我说停”,学生答
“我就停"。这些语言看似简明扼要,实则生硬霸道,体现出来的是“唯师是命”“唯师是从”的传统师生观,这样的师生关系绝不是平等的。
教师作为班级中唯一的成年人,拥有的权威会让一年级学生自然地产生畏惧心理。在儿童心理学中,-年级学生也是小大人,是“完整的人”
,也需要尊重和理解。如让学生静下来时,教师可以说“泉水叮咚”,学生答“叮叮咚”,教师可以说“小雨沙沙”,学生答“沙沙沙”;
让学生放笔时,教师可以说“笔儿笔儿请休息”,学生答“笔儿笔儿就休息”;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时, 教师可以说“火眼金睛”,学生答"在
这里."...这样充满趣味性的情境对话,不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能培育较好的课堂文化。
二、创编朗朗.上口的儿歌
儿歌语言活泼、节奏鲜明、童趣十足,一边拍手,-边吟诵儿歌,是一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对一些脍炙人口的童谣进行改编,
将行为习惯要求融入歌词中,配上轻松明快的旋律,学生在 歌唱中学习常规要求,兴趣盎然。如教师可将学生喜欢的儿歌《粉刷匠》改编为
值日歌:我是小小值日生,责任记得牢。我要把那小教室,变得很清爽。扫了地板再摆桌,勤倒垃圾关门窗。哎哟,我的小身板, 满是汗水啦。通过
唱儿歌, 学生感到辛苦的值日变得轻松有趣,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巧用形象生动的视频
尽管新生在入学后“跨出了幼儿的行列”,但其“幼儿的特征并未完全消失”,游戏仍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洗手?如何做好就
餐前的准备?如何排队放学?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达的今天,把这些行为规范要求拍成相关的视频进行播放,生动形象,直观性强,更易于学生学
习效仿,效果甚佳。
四、善讲寓理其中的故事
爱听故事是-年级学生的天性之一,能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明其理、学其行。我们可以按行为习惯要求收集、创编一些故事讲给 学生听,这不
失为一种有效的规则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