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题临安邸》评课
发布时间:2024-11-04   点击:54   来源:原创   作者:陈春丽

1.联读古诗,同频共振感受爱国情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由《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组成。三首古诗中,《示儿》《题临安邸》属于宋诗,都以南宋历史为创作背景,抒发的是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师根据这两首诗的共性,将它们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组织了有深度的两诗联读,收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结合南宋历史的有关资料,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两首诗的意思,实现资料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学习《示儿》,引发对“王师何在”的质疑,继而学生在《题临安邸》中觅得踪影,学习的内容之间产生关联;陆游的临终嘱托、林升“游人醉”的讽喻,均为爱国情的抒发,学生发现了诗歌情感的关联。张丹老师还将这两首古诗置于宋代诗篇中,导入时复习了学生已学的七首宋代诗词,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风光,课中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感受诗人深沉厚重的爱国情怀,结课时复习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带学生了解宋代更多的爱国诗人,随后呈现本单元后续的学习内容《己亥杂诗》《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师并未局限于两首古诗的联读,而是联系了单元整组的内容,更有宋代诗词的联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爱国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情感。

2.梳理方法,在运用中提高学习能力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张丹老师准确把握学生学习古诗的起点,巧妙地引导学生不断梳理已学的方法,并在运用中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组块,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如“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每行七个字,应该读怎样的节奏”,运用朗读七言绝句的经验,读好新学的两首古诗。“有些古诗的大致意思,可以从诗题中发现。读一读‘示儿’这个题目,再结合课文中的注释①,你了解到古诗的哪些信息”,这是根据诗题理解诗歌内容。从“题临安邸”关联到“题西林壁”,理解“题”字的相同意思与读法;比较“死去元知万事空”与《元日》中的“元”,理解“元”字的不同意思,结合学生的旧知,促进方法的迁移运用。

教师的随机点拨与鼓励,激发了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热情,笔者听课时记录了部分学生的发言,如四年级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老师提到过宋包括北宋和南宋;北宋都城在汴京,三年级时有一篇课文写到过。南宋都城在临安,课文注释里有;《满江红》中提到的“靖康耻,犹未雪”,原来就是指“靖康之难”啊!现在清明节或冬至,我们也有祭祀的习俗……学生主动联系旧知、教材、生活,愉快而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这是理想中的课堂样态。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