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贾平凹先生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写成了《月迹》,本文以叙事的笔法呈现出月亮的足迹:镜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空中的月亮印迹,作者用儿童化的语言描写了一种空灵、悠然、虚缈的月亮款款升起的画面,通过画面体会意境。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其实是挺难的,但老师从文本出发,从儿童独有的童真和诗性出发,设计出了独特的,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并唯美地呈现在了大家面前。真可谓深入浅出,独具匠心,给人一种审美的享受。下面我来谈谈值得我观课后的体会。
一、启发想象,领略诗意和画面美
老师以古人描写月亮的诗句引入新课。他们分别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以及张若虚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鲁老师以孩子熟知的这些诗句引入本文,带着孩子们以心契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一起寻找月亮的足迹,给人一种诗意的美感。另外,她给这些诗句一句诗配一幅唯美的画面,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让我们的观课老师都很叹服,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极具画面美感的诗句会深深印在了每一个观课的孩子和家长心里。
二、反复朗读,感受语言的音乐和含蓄美
本课以“读”贯穿课的始终,聚焦本文的第一个任务群,用默读,勾画关键词的方法,完成了“寻文中月”的部分;第二个任务群,则用的是先默读,勾画趣味语言,然后配乐朗读,有感情的指名朗读,对比朗读的方法完成摩挲词句部分。在众多的“读”中,让人久久沉浸其中的是一段文字的配乐朗读,音乐是活泼的,有着儿童童真童趣的背景音乐,再加上灵动、调皮的语言文字,让观看者由衷地赞叹设计者独具匠心。是呀,好的语言文字是需要读出来的,读出来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藏情的关键语句和有趣语言,鲁老师朗读指导到位,朗读中包含了情感,包括了作者的写作情感,老师的教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有充沛的情感,而且要将这份情感传递给学生,并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朗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欣赏美、鉴赏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