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第一课时评课稿
在本次《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为学生开启了一场精彩的语文学习之旅,以下是对本堂课的详细评价。
一、优点
(一)导入巧妙,激发兴趣
教师以回顾王维、张继的经典诗句切入,自然引出课题《鸟的天堂》,既复习了旧知,又营造出浓厚的文学氛围,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情境。依题质疑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鸟的天堂”的模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字词教学扎实有效
- 对“不可计数”“应接不暇”等重点词语,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再放入句子中理解,通过找近义词、结合语境、分析形声字偏旁等方法,多维度帮助学生掌握词义,如从“暇”字的日字旁推断其与时间有关,加深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与记忆,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字词理解能力。
- 借助榕树图片,直观展示“榕树”“树梢”“主干”“木桩”等词语所对应的事物,将抽象文字与具象事物联系起来,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名词,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表象。
(三)文本解读深入,阅读指导得法
-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找出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的相关段落,培养了学生的文本梳理能力与概括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为深入理解文本做好铺垫。
- 在品词析句环节,聚焦描写榕树的语句,鼓励学生自主圈画关键词句、做批注,引导学生从“伸”“簇簇”“垂”“卧”“堆”等字词中体会榕树的形态、颜色、生命力等特点,如体会“堆”字体现的树叶生长的旺盛与自由,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感。
(四)注重知识拓展与文化渗透
- 讲解“南国”时,引入地理资料与古代文人的相关诗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到南国的地域文化特色,加深了对文本中榕树生长环境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经典诗句的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增强了文化底蕴。
(五)课堂小结启思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写榕树的顺序,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让学生关注到写作方法的运用。通过设置悬念——“鸟的天堂”不见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动力。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评课
发布时间:2025-01-18
点击:7
来源:原创
作者:胡晋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