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2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03-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顾英

     《找春天》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散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带领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本节课以“寻找春天”为主线,旨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回顾教学过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

 一、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通过播放春天的视频、展示校园春景图片,将学生带入春天的氛围中。学生在视觉、听觉的直观感受中,迅速进入课文情境。例如,当看到柳枝发芽、燕子飞舞的画面时,学生自发地喊出“春天来了!”这种真实的情感共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2. 以读促悟,感受语言美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等拟人化表达。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并尝试模仿句式描述自己眼中的春天。例如,有学生说:“小蜜蜂在花丛中跳舞”,体现了对课文语言的迁移运用。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部分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较弱 

        说你找到的春天”环节,个别学生仅能简单描述“花开了”“草绿了”,语言较为单一。反思发现,对低年级学生缺乏具体的观察指导(如颜色、形状、动态等),导致表达停留在表面。  

2. 小组合作效率有待提升**  

       分组讨论时,部分小组出现“一人主导、他人旁观”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任务指令不够明确(如未分配角色);二是对合作方法的指导不足,学生缺乏分工意识。  

3. 拓展环节时间不足  

      原计划让学生绘制“春天手抄报”,但因课堂时间分配不当,最终只能布置为课后作业。缺少课堂展示和互评环节,削弱了活动的激励作用。

四、总结  

《找春天》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堂既要立足文本,也要链接生活;既要关注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学生观察力与表达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活动设计的梯度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找春天”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成长足迹。

《找春天》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散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带领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本节课以“寻找春天”为主线,旨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回顾教学过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