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在教授《纸的发明》这篇课文时,我旨在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过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成功之处,也存在一些不足。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学生能快速把握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纸的发展历程。接着,聚焦关键段落,详细讲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部分,通过小组讨论、填写表格的方式,让学生清晰了解改进前书写材料的弊端、蔡伦造纸的原料及流程,学生参与度较高,能较好地理解知识,对古人智慧的赞叹之情也油然而生,达成了知识与情感目标 。
美中不足的是,在课堂提问环节,问题的设置有时缺乏梯度,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作答,参与感降低。同时,在拓展延伸部分,原本计划让学生探讨现代造纸术与古代造纸术的异同,因时间把控不合理,这一环节匆匆收尾,学生没有充分发表见解,未能深入挖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精心地设计问题,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同时,加强对课堂时间的把控,合理分配各教学环节时间,确保拓展延伸部分能充分展开,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思维,提升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