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和喜鹊》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通过树和喜鹊从“孤单”到“快乐”的情感变化,传递了“朋友和邻居带来温暖”的主题。在教学中,我以低年段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识字、朗读、理解等目标展开设计,既有收获,也存在需改进之处。
一、教学亮点
1. 识字方法的多样化**
在生字教学中,我尝试结合多种识字策略:通过字谜“孤”(如“子旁加瓜”)激发兴趣,利用图片识记“窝”,对比“邻”与“都”的结构差异,结合生活场景理解“单”等。学生通过形声字、字理识字等方法,不仅记住了字形,还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针对“孤单”一词,引导学生从文中“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等数量词中体会“只有”的孤独感,并结合生活经验分享“孤单”的感受。这一设计既落实了单元目标,又让抽象词语具象化。
3. 利用插图梳理文脉
通过课文插图与段落匹配的活动,学生快速抓住“孤单—有邻居—快乐”的结构变化。例如,将修改后的插图与三段式文本对应,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情感脉络,效果显著。
二、不足之处
1. 邻居”一词的教学不够扎实
在讲解“邻居”时,我默认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但部分学生未能准确理解。课后反思发现,若能通过“邻国”“邻座”等拓展词辅助解释“相邻”的含义,再联系实际举例,效果会更佳。
2. 朗读指导缺乏层次性
尽管设计了想象画面、角色扮演等活动,但对“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等叠词的朗读指导较笼统。若能通过教师范读、对比读等方式细化语气和节奏,学生的情感表达会更生动。
3. 课堂节奏把控不足
在小组合作环节,部分学生讨论偏离主题,导致后续环节时间紧张。此外,频繁查看教案的动作影响了课堂流畅性,反映出对教学环节熟悉度不足的问题。
三、改进方向
1. 词语教学需更贴近生活
对于“邻居”“快乐”等关键词,可设计“说说你的邻居”或“和朋友一起做的事”等口语练习,将文本与生活联结,深化理解。
2. 优化朗读教学设计
针对情感变化明显的段落(如从“孤单”到“热闹”),采用分角色朗读、配乐读等形式,并加入评价标准(如“读出寂寞/欢快的语气”),提升朗读的针对性。
3. 增强课堂灵活性
需精简过渡语言,提前预判学生的回答方向。例如,在讨论“树和喜鹊为什么快乐”时,可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归纳“朋友、陪伴、互助”等关键词,提高效率。
结语
本次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低年段课堂需在趣味性与实效性间找到平衡。未来,我将更注重“以生为本”,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通过多元活动促进深度学习,让语文课堂既活泼又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