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第一课时评课
本节课深度践行新课标“学习者为中心”理念,以“问题链驱动探究”为主线,通过情境化识字、结构化阅读、合作化表达三大维度,实现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深度融合。 教师首先以谜语导入(“叫虎不是虎,生来有四足”)激活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墙壁”“臂膀”)自主推测“壁”字读音,渗透“生活识字”策略;在初读环节,巧妙迁移《咕咚》的“无注文阅读法”,要求学生借助插图、形声规律(如“赶=走+干”)、上下文线索猜读“拨”“蝇”等生字,并创新设计“图文配对任务”(6幅插图对应7自然段),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在故事梳理中,教师聚焦“借尾原因-结果”的逻辑链,用填空支架(“因为尾巴被咬断,他觉得______,所以去______;结果______”)降低复述难度,同时通过动词品析(“咬”“挣”“甩”)结合动作演示,让学生具象化理解“断尾逃生”的科学现象。
角色对话教学凸显语言实践创新: 教师紧扣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分层推进对话学习——图文对照圈画:学生自主标注借尾路线(小河→大树→房檐)和对话角色,建立空间逻辑;合作演绎深化:同桌分角色朗读时重点指导“行吗”的祈使语气,体会小壁虎的礼貌与焦急;功能探究迁移:通过对比动物尾巴用途(小鱼拨水/老牛赶蝇/燕子控向),引导学生发现“动物器官适应性”这一生物学规律,并为第二课时“续编借尾故事”埋下伏笔。写字教学体现文化渗透: 半包围结构字“爬”“房”的指导中,教师解析“爪”部捺画舒展如壁虎攀援、“户”字头象征屋檐,将汉字书写与动物习性、建筑文化巧妙关联,实现“一字一世界”的育人效果。
优化建议:
可增设“动物尾巴功能卡”任务,让学生用图文记录科学发现,强化跨学科学习;对话朗读评价可引入“星级量表”(如☆音量清晰 ☆语气恰当 ☆动作配合),提升反思能力;拓展“借”的文化内涵(如“借物喻理”的寓言特点),关联《左传》“假道伐虢”等传统故事,深化文化自信。
总评: 本课将猜字谜、绘地图、演对话、探科学融于一体,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语言、思维、审美能力,充分彰显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性、综合性特质,是一节富有童趣、充满探究精神的优质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