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一课的教学实践,在活泼与收获中结束,也引发我诸多思考:
“趣”的达成:情境激活课堂活力
本节课围绕“趣”字展开设计: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小猴子“掰玉米”、“摘桃子”、“抱西瓜”等动作,课堂里笑声不断,朗读时也自然带上俏皮语气。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学生对“又大又多”、“又大又红”等词语的感知变得具体可感,课堂参与度很高,目标初步达成。
“思”的深化:寓意理解需搭“阶梯”
然而,热闹背后亦有隐忧:部分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略显模糊,更多停留在小猴子“贪玩、粗心”的表面认识。反思发现,在引导学生从“情节有趣”走向“深入思考”的环节设计上存在不足。尽管我抛出“小猴子为什么最后两手空空?”的问题,但缺乏足够有层次的引导和追问,未能有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如做事分心、不懂珍惜等)来深度体悟“做事目标要专一、珍惜当下”的道理。
策略优化:为“思考”创造留白空间
未来改进,我将着重强化“思考”环节的设计:
1. 增设“留白”提问:在关键情节处(如小猴子每次丢下东西时)暂停,设问“如果是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引导学生代入角色,进行价值判断。
2. 强化对比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小猴子“下山时的目标”与“最终的结果”,组织小组讨论“目标明确”与“三心二意”带来的不同结果,深化寓意理解。
3. 联结生活迁移:设计“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怎么做?”的拓展想象任务,鼓励学生将寓意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让我更深刻认识到低年级课堂中“趣味性”与“思维深度”需要平衡共进。生动的情境是起点,而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和讨论空间,才是引导学生穿越故事表层、抵达智慧深处的桥梁。激发兴趣固然重要,而点燃思维的火花、播下深度思考的种子,更是语文课堂应有的追求——唯有从“有趣”走向“有思”,语言的学习才能真正助力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在故事中获得滋养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