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这堂语文课不仅是对一个抗战小英雄故事的讲述,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儿童爱国情感的启蒙。当我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当他们为雨来的机智勇敢而惊叹,为日寇的凶残而愤慨,我深知这篇诞生于烽火年代的文学作品,其教育价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小英雄雨来》的教学过程犹如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在导入环节,我尝试用"你们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叩击孩子们的心扉,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拯救世界的超人,有抗疫一线的医生,也有每天接送自己的父母。这种认知差异恰恰构成了教学的起点。当我展示抗战时期儿童团的老照片,那些与孩子们同龄却肩负特殊使命的小身影,立即引发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小雨来的形象就在这样的情感铺垫中走进课堂,一个与当代儿童生活迥异却又年龄相仿的主人公,天然具备了让孩子们产生共情的条件。
在文本细读环节,我特别聚焦于雨来面对敌人时的语言描写与动作刻画。"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这句朴实无华的宣言,在特定的情境下爆发出惊人的精神力量。我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体会简单字句背后的情感重量。通过分角色朗读雨来与日本军官的对话,学生们在语气、语调的揣摩中,感受到了雨来表面顺从下的内心反抗,体会到了"绵里藏针"的斗争智慧。当读到雨来被敌人捆绑、推搡却依然倔强的段落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孩子们的表情变得凝重,这种情感的沉浸远比任何道德说教更有力量。
然而,教学中也暴露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讨论"雨来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不少孩子的回答停留在"因为他是英雄"的表面认知上,反映出对历史背景的隔阂。这提醒我,抗战题材文本的教学必须搭建适当的历史认知支架。于是,我及时调整策略,通过展示冀中平原的地道战图片、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旋律,为孩子们构建具体的历史语境。
在价值观引导方面,我警惕将英雄形象神化的倾向。通过设计"如果雨来生活在今天,他可能会做什么"的讨论题,引导孩子们理解英雄品质的时代转化。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能够将雨来的勇敢、智慧与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有的说他会成为发明家为国家造高科技产品,有的认为他会当老师培养更多爱国学生,还有的觉得他可能就是个普通但正直的快递员。这些回答表明,孩子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英雄精神的本质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责任与担当。
这堂课最打动我的瞬间出现在拓展延伸环节。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正是让文字中蕴含的精神力量直抵心灵吗?课后,许多孩子在日记里写下了对雨来的感想,有对历史的思考,有对和平的珍惜,更有"我也要成为像雨来那样有用的人"的稚嫩誓言。这些文字让我确信,红色经典的教育价值不仅没有随时间流逝而衰减,反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回顾整堂课,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不仅完成了识字解词、朗读理解的语文基本任务,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价值观的塑造。当语文课能够触动心灵、启迪思想,文字就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为传承文化的血脉,培育精神的沃土。雨来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可以如此朴素而深刻,民族气节能够这样自然而崇高。作为语文教师,我的使命就是让这些珍贵的精神基因,通过一篇篇课文,一代代传承,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支撑民族未来的参天大树。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小英雄雨来》这样的红色经典犹如一面镜子,既映照出烽火连天岁月里的民族气节,又折射出和平年代的价值追求。当语文课堂能够打通历史与现实的隧道,当英雄故事能够转化为儿童的精神营养,我们的教学就真正实现了"文以载道"的理想。这堂课的余韵让我深信:教育最美的样子,莫过于让孩子们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汲取到支撑一生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