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5月语文评课
发布时间:2025-06-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邹佳雾

这节《西游记》研讨课围绕孙悟空展开,挖掘文本多元价值,有亮点也存可优化处,具体如下:
 一、亮点:深度与广度的教学探索
 (一)人物解读多维化
 聚焦孙悟空 “三次出走” 对比,精准抓住成长主线,引导学生感悟性格转变,把人物形象从 “单一英雄” 拉向 “立体成长个体” 。同时,拓展关联唐僧师徒情谊、猪八戒多面性,通过 “不同人物面对困难的反应” 对比,深化群像理解,让《西游记》人物不再孤立,而是相互映照的 “成长共同体” 。
 (二)文本挖掘立体化
 从 “文学”“叙事” 维度切入,分析 “按名号梳理成长” 的教学巧思,既呼应章回体特色,又教给学生 “抓线索、理情节” 的阅读方法 。还关注 “情节详略节奏”,引导发现 “取经故事的详略安排”,触摸古典小说叙事智慧,让阅读指导从 “内容理解” 走向 “方法习得” 。
 (三)文化拓展纵深性
 挖掘宗教、民俗文化落点,关联 “佛道融合” 与 “民俗风貌”,把名著阅读升华为文化探究。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古代社会的信仰体系、生活百态,实现 “以文载道”,赋予名著阅读更厚重的文化价值 。
 二、可优化建议:细节打磨与节奏把控
 (一)环节衔接的自然度
 教学环节虽丰富,但 “闯关导入 - 名号梳理 - 文化拓展” 间过渡稍显生硬。可设计 “问题链” 串联,比如用 “孙悟空的名号藏着哪些成长密码?取经路上的故事又藏着多少文化奥秘?” 勾连,让环节流转更顺滑,思维递进更自然 。
 (二)学生主体的深参与
 小组合作环节 “时间不够”,反映出任务设计或推进节奏的问题。可提前拆分任务,比如 “文化探究” 部分,课前布置 “家乡民俗与《西游记》民俗关联” 小调查,课上聚焦 “佛道文化融合争议” 思辨,压缩课堂耗时,让学生有更充分的表达、探究空间 。
 这节课以名著为载体,实现 “人物 - 文本 - 文化” 多层穿透,是一节有深度、有视野的研讨课。若在环节衔接、学生参与度上再打磨,能更好地让名著阅读课 “活” 起来,让学生真正 “走进”《西游记》的文学世界与文化天地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