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教《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从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学生课堂反馈到教学环节的优化空间,都有诸多值得总结与改进之处。
教学过程中,我以 “沉浸式情境导入” 作为课堂开端,通过播放威尼斯水城的航拍视频,配以悠扬的意大利民谣,迅速将学生带入异国风情的氛围中。这种直观的视觉与听觉刺激,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便发出惊叹,主动分享自己对威尼斯的印象。在讲解小艇外形特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分析,通过绘制简易的小艇结构图,帮助他们理解 “独木舟”“新月”“水蛇” 等比喻的精妙之处。这一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作者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在后续的小练笔中运用比喻修辞描绘身边事物,实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
然而,课堂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小组合作探究 “小艇与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 时,部分小组讨论流于表面,学生仅停留在文本语句的简单复述,缺乏深入分析与思考。我意识到,这是由于讨论前未给予明确的任务导向和思考支架,导致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此外,在朗读指导环节,虽然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但对朗读技巧的具体指导不够细致,部分学生未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威尼斯小艇的独特韵味和动态美感。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进行改进。在小组合作环节,提前设计好探究问题清单和思维导图模板,引导学生从交通、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小艇与威尼斯人生活的联系,鼓励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联想与拓展。在朗读教学方面,增加示范朗读和分角色朗读,通过对比不同朗读方式的效果,帮助学生掌握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技巧,更深刻地体会文本语言的魅力。同时,拓展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等相关文章,引导他们比较不同作家笔下威尼斯的异同,拓宽文学视野。
此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