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总体评价
本节课,陈静琪老师执教了一年级下册课文《小猴子下山》。整堂课目标清晰,环节紧凑,生动有趣,较好地体现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突出了识字写字、朗读感悟、语言积累等核心要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扎实、有效、富有童趣的语文课。
二、 主要亮点与优点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落实到位:
教师紧扣低年级教学重点,将识字写字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如“掰、扛、扔、摘、捧、抱、蹦、追”等动作词),并结合课文情境理解字义,效果显著。
朗读指导贯穿始终: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小猴子的心情变化(高兴→失望),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情节,读得充分且有层次。
语言积累与运用意识强: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课文中的动词(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追兔子)和“又( )又( )”的词语结构(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运用,为语言表达打下基础。
初步理解寓意:教师通过设问(“小猴子最后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它空着手回家?”)和讨论,引导学生初步思考故事的寓意(做事要目标明确、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拔高。
教学过程设计巧妙,趣味盎然:
直观教学法: 充分利用图片、板贴、实物(或替代物)演示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动词和情境。
活动体验法: 让学生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在“做中学”,加深对动词的理解和记忆,课堂气氛活跃。
问题引导法: 设计关键性问题(如“小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它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课文。
合作学习法: (若有)在讨论寓意或复述环节,组织同桌或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境创设生动: 教师利用精美的板贴画(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形象的肢体动作模仿(掰、扛、扔、蹦、追等)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小猴子下山”的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环节衔接自然流畅: 从复习导入、初读感知、细读品悟、重点识字、指导写字到拓展延伸(看图讲故事、联系生活),各环节过渡自然,逻辑清晰,时间分配合理。
教学方法多样有效:
教师素养与课堂驾驭能力突出:
语言亲切富有感染力: 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儿童化、生动形象,评价语及时、具体、有激励性(如“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读出了小猴子的高兴!”“这个动作模仿得真像!”)。
关注全体学生: 教师能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覆盖面广,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并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引导和点拨。
课堂组织管理有序: 课堂常规训练有素,学生听讲、发言、活动井然有序,体现了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
板书设计精当: 板书图文并茂(或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如小猴子看到的东西、对应的动词、心情变化、关键句式),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复述故事提供了很好的支架。
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高,思维活跃,乐于表达和表演。
在朗读、识字、动作模仿、讨论等环节,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
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得。
三、 值得商榷与建议之处(建设性意见)
寓意理解的深度与方式: 对于“做事要专心、有目标”的寓意,可以尝试联系学生自身更贴近的生活实例(如做作业、学本领时),进行更自然、更生活化的引导和讨论,避免生硬说教。可以设计更开放的问题,如“如果你是小猴子,下次下山会怎么做?”
复述故事的梯度与支持: 在引导学生看图复述故事环节,可以考虑提供更清晰的支撑。例如,可以结合板书的关键词(物品、动作),或者设计填空式的提示语,帮助表达能力稍弱的学生也能尝试完整讲述,降低难度,让复述更有效。
写字指导的细节与落实: 在指导书写环节(如“块、非、常”等),除了强调笔顺、结构,是否可以在田字格中更细致地指导关键笔画的位置和书写要点?学生动笔书写的时间是否足够充分?巡视指导是否能覆盖更多学生?
课堂节奏的局部微调: 在个别环节(如初读后的整体感知提问),节奏可以稍快一些,为后面重点的朗读感悟、识字写字和复述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四、 总结
总而言之,陈老师执教的《小猴子下山》一课,是一堂成功且富有示范意义的低年级语文课。教师准确把握了学段要求和文本特点,以生为本,寓教于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有机融合。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在快乐的氛围中有效地完成了预设的学习目标。对于提出的几点建议,旨在精益求精,使课堂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