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6月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
发布时间:2025-06-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姜兰凤

一、教学亮点

 1. 情境创设,激发共鸣

教学中,我以“你童年最有趣的发现是什么”为话题导入,通过学生分享捉蚂蚁、观察植物生长等生活经历,迅速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结合多媒体展示孩童探索自然的图片、视频,营造出充满童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童年发现”的珍贵,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2. 聚焦细节,品味语言

在研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费奥多罗夫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如“绞尽脑汁”“情不自禁”)、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体会人物天真好奇、大胆想象的特点。例如,分析“人是由细胞变成小鱼,再变成青蛙,最后才变成人”这一荒谬却充满童趣的猜想,让学生感受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同时体会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3. 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课堂结尾设计小练笔,让学生模仿课文,以“我的童年发现”为题,记录一次有趣的探索经历。许多学生写出了观察蜗牛触角伸缩、发现影子长短变化规律等故事,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让他们在写作中深化了对“童年发现”的理解,实现了从文本学习到生活实践的迁移。

 二、不足之处

 1. 学生主体性体现不足

在讨论“老师误解费奥多罗夫的原因”时,我急于引导学生得出预设答案,未能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思考、辩论的时间。部分学生的观点未得到充分表达,导致课堂互动略显单向,削弱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2. 深层主题挖掘较浅

课文不仅展现了童年的天真,更暗含“科学探索需经历挫折”“对真理的坚持”等主题。但在教学中,我仅停留在表面解读,未结合实际案例(如科学家童年趣事)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精神的内涵,错失了价值观渗透的良机。

3. 分层教学落实不到位

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缺乏针对性指导。在分析复杂句子和概括段落时,未能设计阶梯式问题,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参与度不高。

 三、改进措施

 1. 优化课堂互动,突出学生主体

设计开放性问题(如“如果你是费奥多罗夫,被老师误解后会怎么做?”),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并采用小组合作、辩论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教师仅作为引导者适时补充。

2. 深化主题探究,拓展思维深度

补充科学家童年探索的小故事(如爱迪生孵鸡蛋),组织学生讨论“童年发现与未来成就的关系”,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探索精神的意义,将课文学习与人生成长相结合。

3. 实施分层任务,满足多元需求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任务:基础较弱的学生完成“概括发现过程”的填空练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尝试分析作者情感变化,撰写微评论。同时,增加一对一辅导环节,确保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四、总结

 本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童年的发现》不仅是一篇课文,更是打开学生童年记忆与科学探索兴趣的钥匙。未来教学中,我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注重思维与情感的双重提升,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