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亮点
1. 创设情境,入境悟情
借助航拍威尼斯河道风光、小艇穿梭的动态视频,辅以意大利民谣《桑塔露琪亚》,将学生带入“水上之城”的独特氛围。通过“沉浸式游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直观感受威尼斯因水而生、因艇而兴的城市特色,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为理解课文中人与小艇的紧密联系奠定了情感基础。
2. 紧扣语言,品味表达
在研读环节,引导学生聚焦比喻、动态描写等修辞手法。例如,分析“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等句子,通过对比普通描述与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如何用生动语言展现小艇的外形与灵活。同时,通过分角色朗读船夫驾驶小艇的精彩段落,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动态描写的节奏感,学习作者抓住细节刻画事物的写作方法。
3. 实践迁移,读写融合
设计“为威尼斯小艇写宣传语”的创意任务,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比喻、排比等修辞,结合对小艇功能与文化价值的理解进行创作。部分学生写出“小艇是流动的音符,奏响威尼斯的浪漫乐章”等精彩语句,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
二、不足之处
1. 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教学重点停留在对小艇外形、功能的分析,未能深入探讨威尼斯小艇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如小艇如何成为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象征,以及其与城市独特地理环境的深层关联,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缺乏深度。
2. 对比阅读环节缺失
未将课文与其他描写交通工具或地域特色的文章进行对比(如《桂林山水》对竹筏的描写),错失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者写作风格与观察视角差异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阅读鉴赏能力。
3. 课堂生成资源利用不足
在讨论“小艇在威尼斯人生活中的作用”时,有学生提出“现代交通是否会取代小艇”的疑问,但因教学进度限制,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导致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生成性问题被忽视,削弱了课堂的思辨性。
三、改进措施
1. 深化文化解读,拓展学习维度
补充威尼斯历史纪录片片段,介绍小艇从古代商贸工具演变为文化符号的历程,组织学生讨论“小艇为何能成为威尼斯的象征”,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人文等多维度理解文本,培养文化探究意识。
2. 增设对比阅读,提升鉴赏能力
选取同类题材的经典片段,如《威尼斯商人》中对水城的描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设计“寻找作者观察视角与表达手法差异”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写作技巧。
3. 重视课堂生成,鼓励思辨表达
预留弹性教学时间,针对学生提出的“现代与传统的碰撞”等现实问题,开展辩论或观点分享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与生活实际思考文化传承的意义,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的平台。
四、总结
《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写景状物类文章不仅要教会学生赏析语言,更应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发现背后的文化密码。未来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整合多元资源,创新教学形式,在语言训练与文化浸润中,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积累与思维提升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