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5月 评课《两茎灯草》
发布时间:2025-06-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姜兰凤

一、教学亮点

 1. 精准切入,聚焦人物核心

授课教师以“吝啬鬼”这一文学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展示中外文学作品中吝啬人物(如葛朗台、严监生)的图片或片段,迅速激活学生认知经验,引发探究兴趣。紧扣“两茎灯草”这一极具戏剧性的细节,引导学生围绕“严监生临终前的动作与心理”展开研读,教学主线清晰,直指人物塑造的核心。

2. 细读文本,品味描写艺术

在分析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的经典场景时,教师采用“删词对比”“动作模仿”等方法:删减文中“狠狠摇了几下头”“越发指得紧了”等动作描写,让学生对比原文,直观感受细节对刻画人物的重要性;邀请学生模仿严监生的动作神态,体会其“守财如命”的心理,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体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3. 拓展对比,深化主题理解

课堂结尾引入《儒林外史》中其他人物片段(如范进中举),组织学生对比不同人物的“痴”(严监生的“痴于财”、范进的“痴于功名”),引导学生从个体形象延伸至作品对封建科举制度与人性的批判,拓宽了文本解读的维度,实现了从单篇教学到整本书阅读的自然过渡。

 二、存在不足

 1. 文化背景渗透不足

对《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讽刺艺术特点讲解较简略,学生难以深刻理解作者通过严监生这一形象对封建社会病态价值观的批判意图,导致对人物的理解停留在“吝啬”的表面,未能触及作品深层内涵。

2. 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欠缺

在分析严监生形象时,教学多以教师引导为主,未充分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观点。例如,有学生提出“严监生节俭是否也有家庭责任感的一面”,但教师未展开讨论,限制了学生多角度解读人物的可能性。

3. 读写结合设计较单薄

课堂读写训练局限于仿写人物动作描写,未结合文本讽刺手法设计更高阶的创作任务,如让学生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刻画身边具有典型特征的人物,错失提升学生文学创作能力的机会。

 三、改进建议

 1. 强化文化背景教学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查阅《儒林外史》创作背景资料,并在课堂上结合书中“范进中举发疯”“王冕拒官”等经典情节,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讽刺特色,帮助学生理解严监生形象的社会意义。

2. 鼓励多元解读与思辨

设计开放性问题:“严监生的吝啬是否完全出于自私?”“如果严监生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会是怎样的人?”组织辩论或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与生活经验,从人性复杂性角度深入分析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

3. 优化读写结合设计

设计“微小说创作”任务:让学生观察身边人物的典型特点,运用《两茎灯草》中的细节描写与讽刺手法,创作一篇刻画人物性格的短文,并通过互评修改,进一步体会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的艺术魅力。

 四、总结

 《两茎灯草》的教学不仅是人物形象的剖析,更是对古典文学讽刺艺术与文化价值的传承。教师需在精准把握文本核心的基础上,通过深度文化解读、多元思维碰撞与实践创作,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