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概述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经典的童话科学小品文,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向学生介绍了不同动物尾巴的功能以及壁虎尾巴的再生能力。本节课教师以“探究自然奥秘”为主线,巧妙融合了语言训练、科学知识与情感教育,展现了低年级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与知识性。
二、教学亮点评析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尾巴作用大揭秘”的互动提问导入课堂,配合精美的动物图片和壁虎断尾的动态视频,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尤其是模仿小壁虎借尾巴的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进入文本,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2. 问题驱动,引导探究
教师设计了层次分明的问题链:“为什么小鱼不借尾巴?”“老黄牛的尾巴有什么用?”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动物尾巴的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科学知识。这种“以问促思”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读写结合,落实语用
在拓展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仿写对话”任务(如:小壁虎遇到小松鼠会怎么说?),既巩固了“请求—拒绝—解释”的对话模式,又拓展了学生对其他动物尾巴功能的认知,实现了语言训练与知识拓展的双重目标。
4. 情感渗透自然
教师通过“小壁虎最后明白了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每个生命都有独特本领”的道理,将科学知识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体现了学科育人价值。
三、改进建议
1. 可适当增加“动物尾巴功能”的科普微视频,增强直观认知;
2. 小组合作环节可设计更具体的任务分工,提升讨论效率;
3. 板书设计可加入“动物尾巴功能对比表”,强化知识结构化。
四、总评
本节课紧扣语文要素与科学素养,既让学生感受到童话的趣味性,又潜移默化地传递了自然科学知识。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实现了“文道统一”,是一堂兼具童趣与实效的优秀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