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普童话,通过小壁虎借尾巴的经历,向学生普及了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不同作用以及壁虎尾巴可再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目标,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但也在实践中发现了诸多值得反思与改进之处。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利用一段充满童趣的小壁虎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视频中受伤后着急借尾巴的小壁虎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将他们带入故事情境。随后,我提出“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能借到尾巴吗?”等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生字教学上,我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对于“壁、虎、借”等笔画较多、结构复杂的生字,采用拆分部件、编口诀的方式,如“尸下一个口,辛字在里头,合起来就是‘屋’”,让学生轻松记住字形。同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义,比如在讲解“摇”“甩”“摆”等动词时,让学生模仿小鱼、老牛、燕子摆动尾巴的动作,直观感受不同动词的含义,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快速掌握生字的读音和书写,但仍有少数学生在书写“爬”“傻”等字时出现笔画错误,这反映出我在书写指导环节还不够细致,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朗读训练,采用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小壁虎借尾巴时的焦急心情,以及小鱼、老牛、燕子拒绝借尾巴时的不同语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设计“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了?它们为什么不借?”等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结合课文内容自主探究。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在交流中逐渐明白不同动物尾巴的功能差异,课堂氛围活跃。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小组出现了偏离主题、讨论效率低下的情况,这说明我在小组讨论前没有明确规则和要求,对讨论过程的引导和调控也不够到位。
在科普知识拓展环节,我通过播放科普短片,进一步介绍了自然界中其他动物尾巴的独特作用,如松鼠的尾巴可以当降落伞、袋鼠的尾巴能当支撑物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学生们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保护动物的看法,情感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这一环节略显仓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和充分表达。
回顾整堂课,虽然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生字学习和书写指导方案;在组织小组讨论前,明确规则和任务,加强对讨论过程的监督和引导,提高讨论的实效性;合理规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扎实推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充分的思考和表达机会,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