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小娃撑小艇》评课稿
听了吉老师执教的一年级古诗《池上·小娃撑小艇》一课,深切感受到吉老师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实践。整堂课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将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结合,在识字、诵读、想象等环节层层推进,既有传统文化的浸润,又充满童趣与活力。现从以下方面进行评析:
一、目标定位精准,契合学段特点
《池上》是白居易笔下描绘儿童生活的五言绝句,短短二十字勾勒出小娃偷采白莲的天真童趣。吉老师紧扣一年级古诗教学“读准字音、熟读成诵、初步感知诗意”的核心目标,将“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认识‘池、采’等生字,理解诗中动词含义”作为教学重点,把“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古诗的童趣与意境”设定为难点。教学过程中,吉老师通过多元教学策略实现目标,既夯实了语文基础,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符合低年级古诗教学“重诵读、轻理解”的原则。
二、教学环节精巧,层层深入推进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吉老师播放一段江南荷塘的视频,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荷花与划着小船的孩童跃然眼前,随后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画面?”学生纷纷举手描述,吉老师顺势引出课题《池上》,并介绍诗人白居易。这种直观生动的导入方式,迅速将学生带入古诗描绘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多元识字,夯实基础
识字教学环节,吉老师采用随文识字与字理识字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池”字,她展示池塘的图片,讲解“氵”与水有关,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学习“采”字时,通过甲骨文演变动画,展示“爪在木上”的字形结构,让学生明白“采”是用手摘东西的意思。此外,还设计了“生字卡片开火车”“找朋友组词”等游戏,如让学生用“偷、藏、采”等生字进行词语接龙,既巩固了生字,又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三)诵读感悟,体会意境
吉老师将朗读作为古诗教学的核心环节,通过范读、跟读、拍手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与韵律。在范读时,吉老师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娃的天真,用稍显俏皮的语气强调“偷采白莲回”的趣味,学生跟读时迅速抓住了朗读的情感基调。在理解诗意环节,吉老师摒弃生硬的讲解,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小娃撑着小艇去做什么?他采到白莲后心情怎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有的说“小娃偷偷采白莲,一定很开心”,有的说“他划着船回家,溅起了好多水花”。在此基础上,吉老师引导学生带着想象再次朗读,让诗句在诵读中变得鲜活起来。
(四)拓展延伸,深化体验
学完古诗后,吉老师展示了另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所见》,让学生对比两首诗中儿童的不同形象;同时,鼓励学生用彩笔画出自己心中“小娃撑小艇”的画面,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这一环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古诗积累,还通过艺术创作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实现了跨学科融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灵活,凸显学生主体
课堂上,吉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讨论“小娃偷采白莲的行为对不对”时,组织学生小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小娃很可爱,只是好奇”,有的学生则提出“偷采是不对的,应该爱护荷花”。吉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尊重不同观点,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此外,在朗读和绘画环节,吉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评价丰富,激励作用显著
吉老师的课堂评价充满鼓励性与针对性。当学生朗读节奏准确时,她称赞:“你的朗读就像欢快的小鼓点,节奏感太棒了!”;学生回答问题有独特见解时,她及时肯定:“你观察得真仔细,连诗人藏在诗句里的小秘密都发现了!”这种评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细节,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五、建议与改进方向
尽管这堂课亮点突出,但仍有可提升之处。在识字环节,对于笔画较多的生字如“藏”,可增加书写指导,示范正确的笔顺和结构,帮助学生规范书写;在拓展对比古诗《所见》时,可适当降低难度,增加图文辅助,让低年级学生更容易理解两首诗的异同;此外,课堂时间分配上,可压缩部分讨论环节,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展示绘画作品并分享创作思路,进一步落实语言表达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
总体而言,吉老师执教的《池上》一课,是低年级古诗教学的优秀范例。她以扎实的教学功底、巧妙的教学设计和灵动的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诗意中感受语文之美,在童趣中开启传统文化之旅,值得借鉴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