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字谜》评课稿
听了包老师执教的《猜字谜》一课,深切感受到其对低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创新探索。这堂课以字谜为载体,将识字、思维训练与传统文化启蒙有机融合,充分展现了包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灵动的课堂驾驭能力。以下从多个维度对本节课进行评析:
一、目标定位精准,紧扣学科核心素养
《猜字谜》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极具趣味性的识字课,旨在通过字谜游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观察、推理能力,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包老师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将“认识‘相、遇’等生字,理解字谜中汉字的形、义联系”作为教学重点,把“掌握猜字谜的方法,体会汉字的趣味性”设为难点。整堂课围绕目标层层递进,既夯实了识字写字基础,又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环节设计精巧,趣味与实效并重
(一)趣味导入,点燃学习热情
课堂伊始,包老师以一段生动的“汉字爷爷变魔术”动画视频导入,展示汉字通过拆分、组合变成字谜的过程,瞬间抓住学生眼球。随后,她拿出自制的“字谜盲盒”,邀请学生随机抽取谜面,如“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猜测。这种充满悬念的互动式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巧妙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探索字谜的欲望。
(二)多元识字,突破学习难点
在生字教学环节,包老师采用“字谜识字”“字理识字”“语境识字”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学习“绿”字时,她结合谜面“禾苗绿,火苗红”,通过字理图展示“绿”由“纟”(与丝线、颜色有关)、“彐”(表示读音)和“木”(植物)组成,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讲解“遇”字时,设计“汉字交朋友”游戏,让学生用“遇”组词造句,如“我遇到了好朋友”,在语境中深化记忆。此外,通过“字谜闯关大挑战”“汉字拼图比赛”等活动,将识字与游戏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
(三)方法引领,提升思维能力
包老师十分注重猜字谜方法的指导。她先带领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字谜,总结出“组合法”(如“日”“月”合为“明”)、“象形法”(如“像云不是云,像雨不是雨,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猜“雪”)、“会意法”(如“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拿”)等技巧。随后,让学生分组创编字谜,如用“一个人,在树下”猜“休”字。这种“学方法—用方法—创方法”的教学路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培养了语言表达与创新能力。
(四)文化渗透,厚植民族情怀
在拓展环节,包老师展示了古代文人以字谜会友的故事,如苏轼与好友佛印以“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水命难保”互猜“鲜”字的典故,并引入传统节日猜灯谜的习俗,让学生感受字谜背后的文化底蕴。此外,她还布置了“亲子字谜创作”实践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合作设计字谜,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实现文化传承与亲子互动的双重目标。
三、教学方法灵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整堂课中,包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创编字谜”环节,她引导学生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构思谜面,有的负责书写,有的负责汇报。学生们积极参与,创作出“两个小人坐土堆(坐)”“山上还有山(出)”等充满童趣的字谜。包老师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评价多元,激发学习动力
包老师的课堂评价丰富且具针对性。对识字速度快的学生,她称赞:“你真是‘字谜小侦探’,一下子就抓住了谜底的线索!”;对积极参与创编的小组,她肯定:“你们的谜面既有趣又有创意,把汉字的秘密都藏进了故事里!”这种个性化评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与创新,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五、建议与改进方向
尽管本节课亮点突出,仍有可优化之处:一是在生字书写指导环节,可增加“易错笔画提醒”,如“互”“令”等字的笔顺,帮助学生规范书写;二是在小组创编字谜时,可提供更多样化的支架(如图片、关键词提示),降低学习困难学生的参与门槛;三是拓展环节的文化故事可适当简化语言,配合图片或动画,让低年级学生更易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总体而言,包老师的《猜字谜》一课以字谜为纽带,串联起识字教学、思维训练与文化浸润,是一堂充满趣味与智慧的语文课。她以巧妙的设计、灵动的引导和温暖的鼓励,让学生在汉字的奇妙世界中流连忘返,为低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优秀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