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迎来了教育生涯中一次特别的“回归”——在完成一轮完整的一至五年级大循环教学后,再次回到一年级担任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这段重返起点的旅程,充满了挑战、适应与令人欣喜的转变。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 适应与转变:从“高段思维”到“低段陪伴”,从习惯与中高年级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知识探讨和思想交流的模式,切换到面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规则意识初建的一年级新生,初期确实经历了教学节奏、管理方式上的“水土不服”。
我迅速调整心态,重温低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着力将课堂设计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如大量运用儿歌、游戏、图画、情景表演),更加注重直观教学和即时反馈。管理上,从“讲道理”转向“立规矩、养习惯”,强调示范、重复和正面强化。
二、 聚焦行为习惯:耐心耕耘,初见成效,特殊关注点(两名多动倾向儿童)班级中有两名表现出明显多动倾向的孩子,注意力分散、规则遵守困难,是初期班级管理和教学秩序的重点与难点。首先调整自身心态,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避免简单斥责,给予更多耐心和包容。安排在靠近老师、干扰较少的位置,提供相对安静的学习空间。将学习任务拆解为更小单元,明确指令,完成后立即给予具体、积极的反馈(口头表扬、小印章、特权卡等)。允许合理使用减压小工具(如握力球),课间安排适量的跑跳活动,尝试简单的桌面小游戏进行专注力训练。与家长保持密切、坦诚沟通,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分享有效策略,形成教育合力。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家校配合,两名孩子的课堂专注时间显著延长,扰乱课堂的行为频率大大降低,能开始尝试遵守基本的课堂规则和排队秩序。虽然仍有反复,但积极的变化是清晰可见的。
三、 正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推进,班级内学生个体差异非常显著,体现在:拼音认读、识字量、口语表达能力、早期阅读经验等方面起点不一。知识吸收速度、理解能力、记忆力、专注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任务意识、倾听习惯、书写态度等参差不齐。提问设计梯度化,练习设置基础题、巩固题和少量挑战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孩子进行拓展阅读或小创作。建立异质学习小组,发挥“小老师”作用,在互助中共同进步。利用课间、午休等碎片化时间,对基础薄弱学生进行单独辅导,重点夯实拼音、识字;对学优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或任务。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性评价和进步幅度评价。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切合实际的“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感。
四、 班级建设与家校沟通,将“听说读写”基本习惯(如认真倾听、举手发言、规范书写、爱护书本)以及“行立坐走”基本礼仪贯穿于每日教学与管理细节中,利用儿歌口令、榜样示范、及时评价反复强化。通过共同制定简单班规、布置温馨教室、开展“夸夸我的小伙伴”等活动,努力营造安全、有序、友爱、互助的班级氛围。
五、 反思与展望,对低段儿童行为问题的专业干预知识(如多动症的专业支持策略)仍需持续学习;在应对巨大个体差异时,如何更高效地进行课堂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探索的课题;班级常规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预见性有待加强。
1.持续专业学习: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特别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低年级语文教学法及班级管理艺术。
2.深化个别化教育:为特殊需求儿童建立更细致的个人档案和干预计划;进一步优化分层教学策略,探索更有效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3.强化习惯巩固:下学期将继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并逐步提升要求(如书写质量、阅读深度、表达条理)。
4.提升家校共育效能:策划更具针对性的家长课堂或沙龙活动,分享幼小衔接、习惯培养、亲子阅读等经验,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重返一年级,是一次归零,也是一次沉淀后的再出发。面对挑战,我学会了更深的耐心、更强的适应力和更专业的视角。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尤其是特殊需要儿童行为习惯的改善,是最大的慰藉与动力。虽然前路仍有诸多挑战,特别是如何弥合显著的个体差异,但我将以更坚定的步伐,用爱心、智慧和持续的学习,陪伴这班小苗在下一学期继续茁壮成长,努力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看得见的进步。

班主任总结
发布时间:2025-06-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包红玲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