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情节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此次观摩的《咕咚》教学课堂,为我们展现了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精彩实例。
一、教学目标明确,契合年段特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堂课中,教师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设定了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着重让学生认识 “咕、咚” 等 12 个生字,会写 “吓、怕” 等 7 个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等方法猜字、认字,初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让学生明白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的道理。整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有效地服务于目标的达成,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良好驾驭能力。
二、教学方法多样,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针对这一特点,授课教师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游戏教学法,营造轻松氛围
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如 “模仿声音” 游戏,让孩子们一边模仿小动物的声音,一边加上动作。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不仅快速融入课堂,还轻松地掌握了 “象声词” 这一知识点,同时也顺利引出了课题 “咕咚”。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多种识字法,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咕咚》的生字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对于 “咕、咚、吓、拦” 等形声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通过声旁猜读音,形旁明字义。如教学 “湖” 字时,结合插图,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 “西湖”“太湖” 等,理解 “湖” 与水有关,再通过分析字形,知道 “氵” 旁表示意义,“胡” 旁表示读音,使学生轻松掌握了该字的音、形、义,同时还能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形声字。对于 “鹿、象” 等象形字,教师则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中动物的形态,与汉字的字形进行对比,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记忆生字。此外,教师还运用了动作演示法,如在教学 “跑、跳、拔” 等表示动作的生字时,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理解字义,加深记忆。教师还将生字融入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在句子、课文的朗读中认读生字,增强了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多种识字方法的综合运用,既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又提升了识字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识字活动中,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
(三)情境教学法,促进阅读理解
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 “咕咚” 这个有趣的故事中。通过播放 “咕咚” 的声音,让学生想象听到这个声音时的感受,从而引出兔子听到 “咕咚” 声后的反应。在讲解小动物们跟着兔子一起跑的段落时,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模仿小动物们的语气和动作,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学生们在生动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了小动物们盲目跟从、惊慌失措的心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这种情境教学法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享受阅读的乐趣。